• 推进质量提升 服务实体经济 努力在稳增长促发展中释放质量红利
  • 发布时间:2015-10-28 10:14
  ——在全国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1023日)

张沁荣

 

同志们: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冲经济增速放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要通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来激活消费需求。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要想再创奇迹,就必须着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以质量的提升来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总局党组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在稳增长、促发展中的作用,在年初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树平局长特别提出,要通过狠抓质量提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今年4月底,总局又出台稳增长的26项政策措施,强调要着力发挥职能作用,加快推动质量提升,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新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总局今天召开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质量提升工作经验,研究部署质量提升工作,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系统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工作,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努力在稳增长促发展中释放质量红利。总局党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支树平局长在会前听取了监督司的工作汇报,并专门做出批示,强调召开这次会议“很有必要,认真开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质量提升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充分肯定

质量提升工作是质检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在抓好面上监管工作的同时,针对质量问题突出、社会关注的重点产品,联合各方形成工作合力,综合施策,实现以综合整治促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促转型升级。从2011年开始,总局把质量提升作为贯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主线,每年确定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产品,制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5年来,总局先后会同工信部、水利部、环保部、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国家林业局等20多个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别制定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指导意见,组织对儿童用品、电线电缆、车用汽柴油、装饰装修材料、厨房用具、林木制品、纺织服装、化肥、节水产品、建筑防水卷材、食品包装材料等20多类重点产品和电子商务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系统在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工作部署的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针对本区域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情况,开展区域性的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从5年来的工作实践看,这项工作受到企业欢迎,赢得社会认可,得到领导肯定。

回顾近年来全系统开展的质量提升工作,我认为这项工作不仅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也是质检部门主动作为、有为有效的重要体现。主要体现有五个特点。一是突出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近几年开展质量提升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监督抽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产品,第二是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第三是地方区域性产品。各地局在开展质量提升工作中,十分注重紧紧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这项工作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结合点、突破口和有效抓手。广东省局在积极推动省政府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广东省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同时,组织全省质监部门在各自辖区内选定具有影响的“广货”产品,实施比对提升工程。河南省局印发《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产品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和集聚度高的产品,组织实施质量提升,推动产业集聚区建成优势产品生产基地。浙江省局重点围绕“浙江制造”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着力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推动“浙江制造”迈向更高品质、更高水平。湖北省局山东省局分别组织开展随州、梁山专用汽车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支持专用汽车产业发展。二是凸显监督职能实施质量提升。各地在开展质量提升工作中,突出质量监督职能,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现问题,打开质量提升工作突破口。河北省局广东省局针对开展质量提升的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组织开展省级监督抽查。安徽省局以生产许可证为抓手,推动无为电线电缆质量提升。湖北省局针对质量提升的12类产品和3个示范项目,集中开展“三查两严”活动(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生产条件检查和无证生产清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严格执行“约谈、曝光、处罚、退市、追责”等后处理程序)。浙江省南浔区局争取财政专项,组织开展“市场质量反溯”和质量比对抽查,将本区生产的产品与区域外一流品牌开展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天津市市场质量委将日常监管与年度审查有机结合,对获证企业百分之百实地巡查,有效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三是强化帮扶措施深化质量提升。各地在质量提升过程中,一手抓监督,一手抓服务,两手并重,相得益彰。河南省局通过开展零距离服务、集团式服务、全方位服务和“借力”服务,形成促进产业集聚区质量提升的4种服务模式。河北省邢台市局在质量提升工作中,总结出“菜单式服务”、“精准式帮扶”的经验。安徽省局通过开展“质量流动诊所”活动,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把脉问诊。四是组织社会各方共谋质量提升。质量提升的重要特点就是上下联动、内外联合、共同行动。四川省局组织推动部门互动、行业联动、消费拉动、媒体带动、社会推动等“五方齐动”,建立政府实施监督、市场优胜劣汰、行业自我约束、社会舆论跟踪、群众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产品质量监督与提升工作模式。上海市局联合团市委成立青少年用品质量安全联盟,建立由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及关心、关注青少年用品质量安全的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会员制联盟机构,努力推动青少年用品质量提升。陕西省局组织大学生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开展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五是培育典型示范引领质量提升。针对重点产业集聚区的不同特点,各地积极培育和创建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2011年以来,总局先后批准了11个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有力引领了质量提升工作的开展。

5年来的质量提升工作实践中,全系统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一是通过凝聚各方力量,有利于增强抓质量的效果。对内,促进了质检部门各项职能握成拳头,共同发力;对外,联合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针对产品质量的制约因素,协同行动,形成合力。这种工作模式改变了以往质检部门单打独斗的做法,有力增强了抓质量的效果。二是通过紧扣关键症结,有利于强化标本兼治的措施。围绕重点产品实施质量监督和质量帮扶,既排查不合格产品,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又系统掌握产品质量状况,摸清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带动相关各方着眼于影响产品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症结,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比如在电线电缆质量提升行动中,总局提高生产许可准入门槛,加大无证查处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6部门共同搭建质量提升信息平台,发布原材料成本信息,两大电网公司实行质量优先的竞标机制,低价竞标、质量信息不对称等一些制约产品质量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是通过树立示范标杆,有利于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针对产业集聚区的不同特点,近年来全系统培育出一批质量提升示范区或示范项目。如浙江温岭的童鞋、安徽无为和江苏宜兴的电线电缆、河北平乡的童车、辽宁葫芦岛的泳装、浙江嵊州的厨具、浙江湖州南浔区的木地板、山东寿光的防水卷材、湖北随州的专用汽车、江苏睢宁县沙集镇的电子商务家具产品、陕西核工业集团等等。这些示范项目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区域产业发展动力。四是通过实施质量提升,有利于彰显质检部门稳增长促发展的工作成效。仅从安徽无为、湖北随州、浙江嵊州等质量提升示范区的情况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2014年却保持了稳健发展势头,实现产值48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随州专用汽车产业也逆市上扬,在今年上半年全国专用汽车行业普遍低迷、危化车产量下降40%的情况下,随州危化车产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长5.3%,利税上升35%;今年18月,嵊州厨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增长11.9%,税收增长11.7%,出口额增长25%

5年来的质量提升工作扎实有效,成效值得肯定,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全系统奋发有为、积极作为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总局党组向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质检部门要把质量提升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

质量提升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突出的问题是这项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力度还要加大。少数地方局还没有在思想上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事项来抓。尤其是县市基层局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比较生疏,推进力度不大。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落实到位。因此,全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质量提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把质量提升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第一,要深刻认识质量提升是推动“三个转变”的具体实践。质量竞争力是决定一国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质量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深入阐释和具体拓展,为建设质量强国指明了方向。如何理解质量提升与“三个转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决定我们能不能通过履行质检职能,推动国家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提高,进而实现“三个转变”的关键。就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质量提升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选择。质量提升本身就包含了创新驱动的内涵,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承。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类产品,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通过创新提升质量与效能。质量提升也是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基本内核。过去我们为满足国内居民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数量与速度被摆在突出位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对质量的追求。在这个阶段,摒弃浮躁与疾行,追求精细化品质,不仅是生产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政府倡导的政策导向和战略选择。质量提升更是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首要前提。品牌首先承载的是人们对质量的认可,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品牌。经过多年的技术升级,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创新基础还相当薄弱,品牌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质量提升增强创新驱动力,进而塑造具有中国元素的国际品牌,是未来推动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二,要深刻认识质量提升是对冲经济增速放缓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目标和内生动力。一方面,相对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质量创新是更为普遍而有效的创新形式,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有效路径。另一方面,质量水平的提升对于扩大消费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完善市场制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武汉大学质量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产品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提升7.8百分点,可提高我国GDP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从行业层面来看,面对同样的宏观市场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行业增长率也相对较高。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面对这一调整,美国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我国也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领域。“中国制造2025”一个重要的基本方针是“质量为先”,强调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着力于质量提升,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为推动形成新的增长模式释放“质量红利”。

第三,要深刻认识质量提升是发达国家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各国政府都会把质量提升上升到国家战略来布局,最明显的例子是德国和美国。德国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数次崛起为世界强国,很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坚持走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为本的道路。如今,德国30%以上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德国企业在各自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超过2300家。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在质量升级上也是不遗余力。美国通过出台《质量振兴法案》,实施一系列支持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创新的措施,在全国开展强化质量意识运动,通过颁布《国家质量改进法》,推动质量振兴事业。美国甚至提出“若想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获得质量领域的领导地位至关重要”的观点,其对质量的重视可见一斑。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们虽然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只有提升质量,才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第四,要深刻认识质量提升是彰显质检部门地位和作用的有力抓手。我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在当前质监分级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机构整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质监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政府管理体系中彰显质监部门的作用,对于身处体制改革中的质监系统意义重大。今年7月,总局专门针对基层体制改革组织了一次调研。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基层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一方面增强了地方政府质量领导责任的落实,整合了行政监管资源,提升了窗口服务水平;但另一方面,少数地方也淡化了“质量”元素,有的甚至削弱了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体制改革是一件牵动全系统、影响深远的大事,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政府管理体制所做出的相应调整。全系统必须通过履行好质量监管职能,特别是开展好质量提升这项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工作,从而在体制改革中体现“质量”元素、发挥“质量”作用、赢得“质量”地位。

三、大力推进质量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系统要自觉把质量提升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抓好质量提升工作的落实。质量提升是一项复合性工作,既要体现工作共性,又要突出地方特色。质量提升也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既要相互学习借鉴有关的做法和经验,又要立足实际探索创新。为了开阔大家的思路,我讲三点意见。

(一)从四个纬度把握质量提升工作的着眼点。

质量提升工作的总目标,是通过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的产品质量提升格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衡量质量提升工作的效果,要从四个纬度来考量。一是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是经济效益的基础,高质量的产品意味着在相同使用条件下寿命更长、耗能更低,最终必然带来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质量提升工作首先就是要使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没有竞争力,服务转型升级,实现规模效益,推动转型发展就成为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产品质量提高是我们开展质量提升的基本目标。二是龙头企业做大。龙头企业是行业的代表,是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者和领跑者。做大龙头企业,对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要采取典型引路、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实现“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做大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经济”的目标。三是市场占有率扩大。质量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产品质量是扩大市场占有率最好的助推剂。就消费品而言,即使看似微小的质量差异,也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悬殊。质检部门要通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全面导入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良币”作用。四是经济效益增长。产品质量是贯穿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灵魂。据专家估算,我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700多亿元,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污染治理等带来的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要引领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宏观层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微观层面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从这个角度讲,夯实产品质量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效方式。

(二)从两个方面抓住质量提升工作的着力点。

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实现了全美接近60%的产出。可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战略支撑。推进质量提升,就是要紧紧抓住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这两个着力点,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工作实践中,要以“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抓好“四个一”。一是绘制好一张图。抓质量提升首先要对区域内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做到心中有数。各地要绘制出区域内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分布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于产业分布量大面广的地区,要花大气力逐个调查,逐个研究,全面掌握产业分布的真实情况,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同时,要对产业集群中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和薄弱环节,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认真分析,查找症结,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有效应对质量风险、开展质量提升、推动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制订好一个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本区域的质量提升规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方针、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到分阶段部署,按计划实施。要做好质量提升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相关规划的衔接,使产品质量提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大计。三是建设好一批示范项目(区)。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通过培育和创建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共同帮助产业聚集地区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借助质检部门的职能优势,增强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示范、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四是实施好一个考核制度。制订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从今年起,国务院对各省、区、市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已把质量提升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各局对质量提升工作的考核,要以产品质量提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

(三)处理好质量提升工作中的“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管”与“服”的关系。开展质量提升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挥产品质量监督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管”与“服”不是简单的“白脸”和“红脸”,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监管就会缺少高效服务的贴近度,没有服务,就会出现监管的盲目性。讲监管,不是撇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为监管而监管;讲服务,也不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由,为质量违法行为开绿灯,对地方保护视而不见。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监管与服务同步,真正把监管过程变成“为民服务、为企解难”的过程,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新是指创新,旧是指坚持。坚持与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坚持基本经验,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敢于开拓创新,则有利于保持工作的活力。近几年来,产品质量监督系统在质量提升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和完善,做到在发展中有新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质量提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特点新规律,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开展质量提升,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深化和发展,二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必须科学统筹,把治标与治本内在地统一起来,贯穿到质量提升工作的各个环节。产品的质量问题之所以禁而不止、打而不死,往往与重视治标、忽视治本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注重治标的同时,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本上,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堵住源头,消除隐患。要通过标本兼治,真正让中国好产品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让伪劣产品寸步难行。

四是要处理好“干”与“喊”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光喊不干不行,光干不喊也不行,要学会连喊带干,做到干到实处,喊得恰当。所谓“喊”,就是加大宣传力度,主动曝光问题产品、问题企业和问题区域,主动策划展现质量提升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活动,主动引导媒体宣传,扩大质量提升工作社会影响力。所谓“干”,就是实打实地去做,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喊”与“干”缺一不可,只有干得到位,喊得恰当,才能真正提高质量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最后,我借此机会讲一讲今年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今年年初,总局提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要以依法行政为基石,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突出消费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等三个监管重点,深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安检机构监管和风险监控等四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质量监督服务提质增效升级的工作效能。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全系统在全力推动质量提升工作的同时,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抓好消费品、电子商务、食品相关产品三个监管重点。全系统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倾斜监管资源,提高消费品抽查比重,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处置。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对不合格产品追溯生产源头,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生产企业。帮扶电商生产企业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助力电商平台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制度,推进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创新。严格食品相关产品事前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突出预先防控和安全监管。二是深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安检机构监管和风险监控等四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深化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生产许可审批项目,最大限度下放生产许可审批权限,最大限度优化生产许可审批流程。深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改革,提高监督抽查透明度,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信息发布力度。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抽查产品目录,采取竞争性评审等方式科学确定承检机构。规范监督抽查全过程,加强全系统监督抽查计划、信息管理和联动统筹。严格落实承检机构抽检分离,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同时,不断完善机动车安检机构资格管理,加大质检机构监督力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推动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时间已过半,任务很重,各地要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别是要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创新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同志们,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切实发挥好质量提升工作的积极因素,抓住和用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多措并举形成叠加效应,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添新动能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