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骛虚声 干在实处 奋力开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新征程 ——在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 发布时间:2018-02-12 11:29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作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报告。

一、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产品质量监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经济转型对质量提升的更高要求,面对全面深化质检放管服改革的新任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战线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我们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这五年,监管态势更加从严。共对83040家企业生产的112073批次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企业9179家、不合格产品9864批次;全国各省对487586家企业生产的691325批次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企业45178家不合格产品52062批次;组织对76010家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申请进行审查,不予许可7633家,不予许可率达到10%。组织开展儿童用品、日用消费品、电线电缆等产品专项整治,集中治理了一批质量安全突出问题。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体系,事前的生产许可得到优化,事中事后的监督抽查不断强化,贯穿始终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强。累计采集风险信息38万余条,风险监测产品14211272批次,向企业发放风险告知书1829份,推动制修订标准70余项。探索实施检验机构分类监管,对5616家次检验机构开展工作质量分类评价。监管领域更加全面。围绕电子商务这个新业态,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引领、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监管新机制。建立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杭州),成立全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大数据应用中心。监管共治更加凸显。围绕电力设备、建筑防水卷材、节水产品、林木制品等,先后联合工信、公安、林业等25个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发力,联合监管。针对区域质量短板,联合主产区地方政府,多管齐下,综合施治。组织开展大学生产品质量安全志愿服务、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等活动,推进构建社会监督网络。

五年来,我们坚定推进质量监督放管服改革这五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致力于最大限度取消生产许可证审批项目,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最大限度优化审批程序。实现企业零收费,停止征收生产许可证审查费用和发证检验费用,每年可为企业减负近1.5亿元。许可证管理目录进一步压缩,从5年前的61类压减至现在的38类。审批程序更加简化,企业获证时间从5年前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当场取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抽查目录常态化,加大消费品抽查比重,开发运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开发双随机抽查软件,随机选择、匹配承检机构和被抽查企业。全面修订监督抽查实施规范,完善了近300种产品监督抽查技术规范。

五年来,我们坚实抓出质量提升成效这五年,狠抓了一批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着力抓了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20类重点产品,从国抽合格率来看,儿童家具等3类产品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童车等3类产品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电冰箱等14类产品质量水平都有所提升。着力打造了一批质量高地聚焦产业集聚区,培育创建国家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43个。与创建前相比,这些示范区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总体提高了8.4个百分点,销售收入、税收分别增长13.6%17.7%,质量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引擎。探索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创建了政产学研检联盟,开展了质量比对、质量诊断、质量监测服务、质量攻关行动。电饭煲行业制定实施了中国电饭锅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创新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五年,狠抓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政策落实,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以生产许可手段为主抓手,突出重点,推动化解钢铁、水泥、玻璃行业过剩产能,积极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五年来热轧带肋钢筋、水泥获证企业数减少2561家,不予许可水泥、钢铁产品申请360钢铁去产能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扎实开展。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势头,增长新动能加快集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助推增材制造、虚拟现实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推动成立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制关键性技术标准,开展品质电商培育行动,帮扶电商企业完善品控体系,推动电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2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推进十三五的关键一年,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战线撸起袖子加油干,从严监管四个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扎实开展质量提升五个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两项制度改革,圆满完成两项特定任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四个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消费品质量监管围绕需求旺盛、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一般消费品,特别是妇女、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品,持续开展国家监督抽查。2017年,共组织抽查97种日用消费品,涉及12313家企业的12545批次产品,发现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1049家。各省对302种日用消费品开展监督抽查,涉及41992家企业的60695批次产品,发现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4862家。总局组织实施了18种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向企业发放风险告知书1116份,部署12个省试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上海市依托街镇市场监管所,推进社区、园区、村居、商圈开展风险信息监测点建设,基本实现街镇、社区全覆盖,广东、四川也分别在医院、乡镇试点建设监测点。加大不合格产品曝光力度,通过总局司网站、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每周质量报告》等平台全面公布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引导消费、震慑违法。二是加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严格事前把关,认真审核企业生产许可申请。2017年,共对1002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准予许可,不予许可1277家,不予许可率为11.3%。对不再从事列入目录产品生产、许可证期满未延续、依法关停的10048家企业注销许可证书。三是加强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管对塑料、食品用纸、食品机械3类食品相关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共抽查2370家企业的2507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3.4%。对496家食品相关产品企业进行生产过程风险监测,发现不合格企业73家。对陶瓷餐具等11种产品的3638批次产品进行风险监测,问题检出率2.1%四是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以问题为导向,对休闲服装、豆浆机、儿童玩具等10种网售产品专项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528批次产品,发现不合格产品132批次,不合格检出率25%。各省级质监部门抽查网售产品8809批次,不合格检出率30%。推进电商监管机制建设,组织制定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测抽样方法》等国家标准。加强电商产品源头治理,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质监部门推动地方政府,针对淘宝镇、淘宝村综合施策、源头治理。河南省编写相关教材,组织高等院校为电商生产企业提供质量管理培训服务。浙江省积极探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电商平台+生产企业+电商商家的纵向治理链条,以及政府监管+舆论监督+消费者监督+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的横向监督链条,推动形成电商产品质量多元化社会共治机制。

——质量提升五个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一是开展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专项行动。针对玩具、家具、家电等领域,在浙江、山东、江西、四川等地区,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19个,累计达43个。各地按照总局要求,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发挥优势,逐步实现了产品品质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市场占有率提升,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山东省以创建国家质量提升示范区为载体,成功助推15个重点区域实现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开展热点消费品质量攻坚专项行动我们对智能马桶产品开展质量比对,找准质量短板,组织制定质量攻坚计划,组建政产学研检联盟,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促进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我们在台州举办了质量攻坚启动仪式,支树平局长亲自参加并作动员部署。一年来,智能马桶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产品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主产区台州市智能马桶产品质量国抽合格率在2016年同比提高54.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17年又提高了15.7个百分点,达到82.4%,产业发展加速,2017年产业总产值达57.55亿元,同比增长31%三是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开展3D打印、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无人机等5类新兴产品质量监测,向国务院报送《国内3D打印行业质量差距分析及对策建议》,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增材制造、虚拟现实设备产品质量提升会四是开展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监督助力专项行动。瞄准高质量供给,结合企业标准领跑者试点,我们部署山东省质监局对7家标准领跑者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比对,推动企业主动实施高标准,追求高质量。广东省开展优质产品质量国际比对研究工程,通过标准比对研究、实物比对研究等,查找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推广比对研究成果。五是开展“品质电商”培育专项行动。与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建立“品质电商”工作推进小组,推动电商平台建立质量管控机制。完善电子商务信息共享联盟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和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督促企业签署自律承诺书,在各电商平台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共治格局。

——两项关键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我们关于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建议,并印发《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通过改革,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大幅压减。我们取消了电力金具、抽油设备等19类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将饲料粉碎机械、建筑卷扬机等8类产品审批权限下放给省级质监部门,将电热毯、摩托车乘员头盔和助力车3类产品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管理,目录调整幅度达50%生产许可证取证程序大幅优化。我们对省级质监部门发证的17类产品试行简化审批程序,取消发证机关组织的发证前产品检验、后置现场审查,试点分3阶段从6个省市扩展到20个省市。2017年共有604家企业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大幅加强。各地强化对企业履行承诺的监督检查,对20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撤销生产许可证,撤销比例远高于之前。对19类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加大了监督抽查力度,开展全覆盖监督抽查。成功召开改革现场交流会。经国务院同意,总局于821-22日在江苏宿迁召开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王勇国务委员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对总局生产许可证改革工作高度肯定。

二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改革加速启动一方面,我们强化了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名录库和承检机构名录库,完善双随机软件,推行抽样全程可视化视频监控,修订承检工作规范,加大承检工作质量考核,通报批评了2家检验机构。另一方面我们启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福建等地组织了8场专题座谈会,向检验机构专家和地方局同志300多人征求意见,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去年底布置的2018年一季度国家监督抽查任务中,全面进行招标遴选抽检分离市场买样视频监控盲样检测等改革措施的压力测试,积极先行先试,为改革积累了经验

——“两项特定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涉及产能过剩产品生产许可审批,对168家钢铁和水泥企业作出不予许可决定,不予许可率13.5%,高于其他产品。全面开展钢铁水泥获证企业监督检查,暂停了4家机构的发证检验资质,向社会通报15家不合格企业信息。会同环保部对陕西、重庆等8个省市开展水泥以及玻璃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督查,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对天津、河北等7个省市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和取缔地条钢督查,推动取缔229家涉地条钢企业,产能4991万吨。截至目前,热轧带肋钢筋产品有效获证企业已降至475家,水泥产品有效获证企业已降至3463家,生产许可的政策约束作用发挥明显。二是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围绕迎接和保障十九大,以日用消费品、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危险化学品等直接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为重点,全面组织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严肃调查处理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集中开展电线电缆整治专项行动,压茬推进四查一整治四查一整治回头看、国家专项监督抽查等工作,全国累计检查企业7183家,发现各类问题3945条,责令限期整改2856家;各省专项监督抽查企业5325家、产品7353批次,发现不合格企业287家、不合格产品300批次;国家监督抽查企业900家、产品900批次,发现并查处不合格企业117家、产品117批次。全系统对发现问题的企业依法处理,保持高压态势。广东省要求公安部门提前介入,强化刑事打击力度。安徽省采取查现场、查合同、查台账、查流向等方式,确保查清、查实、查准。通过整治,有力打击了质量违法行为,暂停、撤销、注销592家企业CCC证书,撤销、吊销、注销73家企业生产许可证,一批不法企业被挤出市场。2017年第三季度,35A股上市线缆企业共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7.3%;另据对行业规模靠前的83家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去年下半年,有70家销售额增长,55家利润率增长,越来越多的订单流向具有一定规模、质量有保障的企业,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效果。

二、2018年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8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维护质量安全和提升质量水平为主线,以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夯实质量工作基础为保障,构建智慧监督、精准监督、全链条监督机制,助力高品质供给,助推高质量发展,维护质量诚信企业的发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质量需求为此,今年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三个职能手段,保持从严监管态势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必须突出严字当头,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一要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对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申请,严把受理关;对企业实地核查、后置现场审查,按照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等要求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依法不予许可或撤销证书,严把生产源头质量安全准入关。同时,加大对无证生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要严格监督抽查。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组织对200种以上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增加抽查经费,增加地方监督抽查频次。严格过程管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大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力度,加强跟踪抽查,推动将抽查结果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震慑。

三要严格风险管理。加强风险大数据采集,推进建设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从社区、乡镇、学校、医院、检验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个渠道广泛获取风险信息,注重引导检验机构主动报告风险信息。加强风险分析评估,探索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推广应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面向企业、行业、地方等开展风险大数据预警,实现风险快速处置。

(二)突出六个重点领域,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关注度较高、消费者和用户反映较强烈、质量安全风险较大的产品,突出重点,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一是突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抽查儿童用品、纺织服装、家具家装产品、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智能家居、健康环保等新兴消费品;突出监测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用品,特别是标准不完备的产品,及时发现风险问题;突出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电气安全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指标。各省还要突出抽查存在区域性质量问题、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消费品,保障民生消费安全。

二是突出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监管。坚持产品风险监测和过程风险监测并重,扩大监测覆盖面,对食品用纸制品等13种产品和复合膜袋熟化等10种工艺开展风险监测,依法发布风险预警。强化现场监督检查,以塑料、纸、金属、玻璃4种材质为重点,紧盯实施市场准入、质量水平低、安全问题多的产品,加大对生产企业实地核查、异地检查、飞行检查等现场检查力度。推广应用食品相关产品追溯系统,加大生产企业基本信息数据的收集力度,逐步实现追溯体系的省级联动,实现总局、省局、市局信息的互联互通,搭建全国范围内百姓查询、政府使用、企业应用的食品相关产品高效追溯系统平台。

三是突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针对“3.15”11”等重要节点,围绕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网售休闲服装、旅行箱包、电磁灶、婴幼儿童装、童鞋等产品,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时公开抽查结果,打击电商领域假冒伪劣行为,引导正确消费,倒逼电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运行机制,加大信息共享和问题产品处置力度。

四是突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针对质量安全风险较高、合格率出现下滑的产品,开展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组织各获证企业按照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各省级质监部门全面自查企业获证档案,随机抽取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开展防爆电气产品获证企业专项整治,修订实施细则,提高对原材料把关和出厂检验的要求;开展获证企业全面排查,对近3年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进行重新核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停产整顿,直至撤销生产许可证。

五是突出涉及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开展钢铁、水泥等生产企业全面检查,积极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严厉打击钢铁、水泥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行为,发挥当地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作用,多渠道获取无证生产的企业信息,加大排查和打击力度,对于查实无证生产的,报请当地政府予以关停,并通报相关监管部门,该移交司法的一律移交。配合处理涉及地条钢企业,对涉及地条钢的获证企业开展专项检查,没有达到四个彻底要求的,办理撤销生产许可证手续;对于打击以后停产、转产,不再生产热轧钢筋等许可管理产品的,办理注销许可证手续。

六是突出开展电线电缆专项整治。过去年的专项整治,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开始好转,一部分不法企业被彻底挤出了市场,质量诚信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从国家监督抽查情况来看,仍有一部分企业以所谓停产等方式规避监管、等待观望,另有近14%的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质量整治和提升任务还很艰巨。全系统要继续保持对电线电缆产品的高压监管态势,分期部署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地方监督抽查和国家监督抽查,对前期不合格、未抽到样的企业重点抽查,对于以停产等方式暂时规避政府监管的企业,要督促地方政府密切关注企业用水用电、原料进出等情况,随时跟进检查。

(三)开展五个专项行动,提升重点领域质量水平。

总局将今年确定为质量提升年,在全国部署开展“双百”行动我们选择相应的质量技术帮扶手段,谋划开展不同的专项行动,作为落实“双百”行动、提升质量的有力抓手。

一是开展质量比对专项行动。瞄准儿童纸尿裤、运动鞋、指甲钳、旅行箱包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产品,组织开展质量比对专项行动,推动补齐质量短板,提升质量水平,提振消费信心,引导消费回流。

二是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瞄准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彩电、智能音箱、智能门锁等智能产品以及增材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品,采取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标准领航等措施,组织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以质量提升加快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

三是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监督助力专项行动。协助开展质量标准比对,配合推动研制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持续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监督助力专项行动,协助推进建立领跑者企业标准动态管理机制。

四是开展电商源头中小企业质量帮扶专项行动。瞄准淘宝镇、淘宝村等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引导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沉到生产一线,有效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以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为主题,开展中小企业质量帮扶专项行动,夯实电商平台的质量管控基础,从源头上提升电子商务产品质量。

五是开展品质电商培育专项行动。瞄准体量大、产品覆盖面广的电商平台,持续督促其推进品控体系建设,提高品控能力。督促电商平台公开质量自律承诺,公布品控体系运行情况,引导电商平台评选一批品质电商。发动广大消费者对品质电商进行监督,营造比质量、比责任、比诚信的良性电子商务生态。

(四)实施两个示范,树立质量提升标杆结合“双百”行动,围绕主打产业、主打产品,选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的产品,依托产业聚集区,培育创建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组织实施质量攻关示范工程,打造一批质量高地,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以点带面,带动整体质量提升。

一是培育创建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管理办法,加快将各类质量安全示范区整合为质量提升示范区。对于已批建的质量提升示范区和各类质量安全示范区,协同相关司局,按新的规定和各自具体标准进行评估认定,加强跟踪评价,督促持续提升,放大示范效应。各地要深入开展产业质量状况调研,主动创建一批省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坚持一区一案,科学制定质量提升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择优创建一批产业集聚特征明显、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健全有效、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且长期稳定、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

二是组织实施质量攻关示范工程。各地要围绕本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主打产品,在质量比对的基础上,组织专家会商会诊,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组织实施一批质量攻关示范工程,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重点瞄准智能马桶、电饭煲、厨用刀具等消费外溢产品,组建政产学研检联盟,实施热点消费品质量攻关示范工程。

(五)深化两项关键制度改革,激发质量监督新活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者胜。推进和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根本路径靠改革,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监管与加质量监督制度改革要同向发力。今年,我们将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2项关键制度改革持续发力,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完善监管闭环。

一是深入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继续调整目录,进一步压减许可范围。对于继续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38类产品,进行深入的质量风险评估,再取消、下放一批产品,压缩生产许可发证的层级,原则上不再设立规格型号。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许可转认证工作。继续化繁为简,全面推行一企一证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企一证改革,实行按企业主体发证的模式。对新发证企业直接按照一企一证”“一证一号的原则办理,已获证企业在换证时按一企一证换发新证书。继续简化审批,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领域。大幅删减企业申报中的繁文缛节,扩大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地区范围和产品范围,逐步推行申报材料一单一书一照一报告制。还没有开展试点的地区,都要在2018季度开展试点。继续强化监督,探索证后监管与质量信用监管的有机结合。在简化审批程序的基础上,强化对企业履行承诺的监督检查,对于虚假承诺、不符合要求的,绝不手软,一律撤销生产许可证,发挥好后置现场审查的震慑作用。对于被撤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信息,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和社会通报,督促企业提高诚信水平。选取部分地区开展证后监管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证后监管与质量信用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是全面推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改革。在抽查计划制定上要科学统筹。国家监督抽查与省级监督抽查要统筹协调,省级监督抽查与市(地)级监督抽查也要统筹安排。国家监督抽查和各级地方监督抽查要统一抽查计划、统一产品代码、统一抽查规范、统一工作程序、统一信息归集、统一结果处理。要全面构建抽检分离模式。国家监督抽查的抽样工作由省局组织开展,打破原有同一家检验机构既抽样又检验的工作模式,抽样与检验由不同主体实施。要优化检验机构遴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竞争遴选力度,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技术机构开展检验工作。要完善双随机平台。要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逐步完善生产企业库,推广运用双随机软件,科学随机确定检验机构和拟抽查企业,合理公正匹配承检机构与被抽查企业。夯实过程管理信息化基础。利用视频可视化技术实时远程监控抽样全过程,提供可追溯电子信息证据,提升监管的透明度。要开展改革压力测试在上半年国家监督抽查中,全面按照改革要求推进各项工作,测试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及时进行完善调整。进一步完善监督抽查制度体系。加快修订出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后续配套制度。

(六)强化四个支撑夯实质量监督工作基础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关键在于狠抓落实。狠抓落实需要夯实基础,强化保障。2018年,我们将从技术机构、专家队伍、工作机制和信息化4个方面,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有效保障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强化技术机构支撑加强检验机构分类监管,修订完善分类监管评价细则,上线运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监管信息平台,倒逼机构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展监督抽查结果复验工作,对工作质量差、数据问题多的机构加强整治,并将整治情况纳入分类监管评价体系中。建设国家监督抽查技术中心,为监督抽查制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探索竞争有序的生产许可证审查机构管理机制,对部分产品试点设立多个审查机构。

二是强化专家队伍支撑。扩充监督抽查技术评审队伍,组建第三届国家监督抽查技术评审专家组,遴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专家。加强生产许可证审查人员队伍建设,要按产品建立审查人员资源库,提高现有审查人员专业素养,吸引更多的行业专家参与审查工作。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检,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提高队伍的法律意识、廉政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廉明高效、坚强有力、群众认可的质量监督队伍。

三是强化技术规范支撑。加强监督抽查实施规范制修订,对已开展抽查但未制定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的产品,组织编制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结合标准变化和产业实际,对已制定的299种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进行修订。全面修订38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落实新产品标准和产业政策要求,砍掉与质量安全无关的内容,严格质量保障能力要求。加快制修订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工作规范,以及安全监管技术规范。

四是强化信息化支撑。配合总局信息中心加快中国电子质量监督(e-CQS)建设,建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双随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检验机构动态监管等系统,开发掌上质检,搭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系统还要树立智慧监督、大数据监管的理念,深度挖掘已有数据,通过对企业信息、风险监测数据、监督抽查数据、行政许可数据、质量安全风险舆情数据的综合分析,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开展质量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提高监管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实现精准监督。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站在一个新的时间起点。让我们以崇高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为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