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勠力同心 锐意改革奋力开启新时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局面
  • 发布时间:2019-09-09 15:24     信息来源:2019年产品质量工作会
 

——在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9228日)

张文兵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报告。

一、2018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回顾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第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产品质量监管战线在总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不断深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严格质量安全监管,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线。一年来,我们始终将保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放管结合、并重要求,通过严格事前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全过程监管等手段,综合施策,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严格风险管理。围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全国共采集研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177.8万余条,累计风险监测产品27503批次,风险排查企业12347家,召开风险分析会215次,向有关监管部门发送风险通报755份,反馈标准制修订意见69份,向社会发布风险警示416条。制定发布2018年版《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指导全国对406种产品进行重点监管。探索开展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在消费品领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质量安全形势分析月报、季报、半年报、全年报制度,提高了监管针对性。上海、广东、四川等省(市)局持续推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试点建设工作,北京、浙江、安徽、山东、河南、贵州等省(市)局定期编制风险信息简报,加强了风险分析研判。风险监控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顺利召开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第七次全体会议,部署在55家成员单位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无锡市质检院、福建省质检院、宁波市质检院、国家日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成员单位为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

——严格监督抽查。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以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为重点,大幅增加抽查批次,拓宽抽查覆盖面。全国累计监督抽查了174535家企业生产的232254批次产品,发现不合格企业13063家次,不合格产品15957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6.9%。其中,对2.7万家企业生产的2952.8万批次产品开展了国家监督抽查,目前已发布了25825520批次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信息,发现不合格产品2526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9.9%,剩余37种产品抽查结果信息将于“3·15”时间节点发布。及时将抽查结果通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形成监管合力。对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严肃处理,加强质量分析,加大后续跟踪监督检查力度。广东省局对不合格产品发现率超过30%4个地级市发出质量警示,督促开展区域质量整治。

——严格生产许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从准入抓安全,2018年全国共准予许可生产企业9952家,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检验不合格的1547家企业作出不予许可决定,注(撤、吊)销生产许可证3678张。以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全年累计监督检查企业50383家,发现各类问题企业9069家,查处企业1161家,督促完成整改6027家。严厉打击无证违法生产行为,组织各地对81家涉嫌无生产许可证的水泥企业进行调查核实,营造了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严格专项整治。针对电线电缆产品,2017年专项整治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组织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共检查电线电缆企业6084家,发现问题519项,撤销28家企业生产许可证;抽查产品2032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58批次。针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共排查企业7217,发现在质量管理、出厂检验等方面有问题的企业940家,目前均已完成整改。针对问题玩具、文具、校服等儿童用品,下发《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市监质监〔201871号),召开任务部署视频会议,深入产业集聚区调研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湖北省局推动实施汉川童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江苏省局组织对涉及“衣食住行学”的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儿童密胺餐具、儿童家具、童车、学生作业本等13类儿童用品开展了省级监督专项抽查,湖南省局针对玩具、文具、校服等产品开展了生产企业摸底调查和行业质量安全形势分析。针对棉花产品,开展混等混级专项整治,在天津、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等8个棉花主产省(市)抽验棉花1155批(垛),问题发现率为1.0%。针对食品相关产品,组织对9394家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企业2156家,注(吊)销企业91家。黑龙江省局在落实总局“规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对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了“六查”。宁夏等省局还组织开展了农资产品专项整治。

(二)聚焦民生关切,有力推动了消费品高质量供给。一年来,我们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聚焦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品领域,在守好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主要性能的关切和期待,以监管促提升,以监管带动质量比对、质量诊断、质量攻关等,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主要性能明显提升。

——围绕“吃得放心”在保持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平稳的基础上,注重进一步提升食品相关产品的性能。广东省局针对消费外溢现象较为突出的不锈钢保温杯等产品,组织开展质量比对研究,加强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促进平均保温温度提高了7.9℃,产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上海市局组织指导行业协会联合送餐平台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攻关,发布了全国首个“以纸代塑”的外卖送餐团体标准创设了耐受性整体抗压性等4项专项指标,优化了抗压强度、渗漏性能等4项性能指标,推动了外卖行业以淋膜纸碗替代塑料送餐盒,仅上海一年就可减少3.4万吨的废弃送餐盒塑料垃圾。

——围绕“穿得称心”,在提升原材料质量上下功夫,全国纤检战线通过加强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国产棉质量水平,推动29mm以上的棉花占比相较2014年提高18.1个百分点,断裂比强度强及以上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白棉占比较上年度增加了0.7个百分点。福建省局组织开展了纺织面料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完成全省35家面料企业建档工作,召开质量分析现场会,从面料源头把好纺织服装产品第一道质量关。以强化监管倒逼成品质量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2018年共抽验校服1646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2.7%,相较去年降低1.8个百分点,相较前年降低13.3个百分点。针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运动服、泳装、冲锋衣、防晒衣、童鞋、皮鞋等41鞋帽服装产品开展监督抽查,累计抽查企业8956家产品13204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1.6%,同比降低了0.7个百分点。

——围绕“用得舒心”,持续开展智能马桶等热点消费品质量攻坚活动,智能马桶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从2015年的40%降低到2018年的5.7%产量同比提升39.6个百分点,国内销售量同比提升45.1个百分点,出口量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国内消费者“海购”数量明显下降仅浙江台州智能马桶产业产值就从2015年的20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75亿元浙江省局对竹席、蚕丝被、蒸发式冷风扇等产品开展质量比对,通过“对数据、找差距、促提升”来提高产品质量,提振消费信心。广东省局大力推动建设“政产学研检”联盟,开展了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38种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作,先后有53家社会组织、3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477家企业参与进来。

——围绕“住得顺心”,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纳入监督抽查重点对象,2018年共对31种建筑装饰装修类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1.6%。特别是对社会关注的重点产品持续开展抽查,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如2016年新版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实施后,当年全国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高达30%,通过连续三年监督抽查的震慑,不合格产品发现率2017年降低到23.7%2018年进一步降低到13.7%,主要性能指标明显改善其中洁净空气量平均提高50%,噪声降低5%-10%,寿命上升30%。上海市局聚焦产品最关键的性能指标,完成实木复合地板、空气净化剂等产品质量测评,产品质量逐级提升示范效应明显

——围绕“行得安心”,着力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保障发动机润滑油、机动车辆制动液、汽车安全带、汽车轮胎等相关出行用品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近两年全国出行用品不合格发现率保持5%左右。针对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汽车用制动器衬片等部分质量出现下滑趋势的出行用品,持续开展监督抽查,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遏制了下滑趋势

(三)改革监督抽查制度,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2018年以来,我们以提升效能为目标,着力完善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创新推出四项改革举措。

一是推行“抽检分离”。将抽样工作交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随机组建基层行政人员和技术机构人员共同参与的抽样队伍,打破原有同一家检验机构既抽样又检验的工作模式。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全力支持配合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各省局共组织派出11832人次参与抽样工作,实际深入到31938家企业开展国家监督抽查的抽样工作。河北、辽宁、上海、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市)局也在地方监督抽查中积极推行“抽检分离”。

二是推行检验机构公开招标遴选。改变以往直接选定检验机构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购买技术服务,从机构检验能力、资质、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考评。2018年以来,累计招标遴选5次,涉及271种产品,共有3788家次机构投标,1677家次入围,765家次中标承担检验任务。推动纸质化招标向电子化招标转变,基础性评标向专业化评标转变,实现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双提升。山西、辽宁、浙江、山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局也探索开展了检验机构公开招标遴选工作。

三是推行“双随机”深度嵌入业务信息化系统。会同总局信息中心,开发“双随机”业务功能模块,深度嵌入e-CQS系统。建立承检机构库、生产企业名录库,通过“双随机”系统随机选取、匹配拟抽查企业和承检机构。“双随机”的结果直接关联业务信息化系统,在系统内生成并下发抽检任务,并对抽查全过程进行跟踪,实现电子文书的录入、实时信息追踪、质量安全监管数据的统一归集和统计分析。内蒙古、广东、青海等省(区)局制定了监督抽查“双随机”工作实施细则,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推行抽样全程可视化视频监控。在中国移动支持下,建成融合视频监控、对讲交流、数据处理的综合信息平台,投入在线视频设备,实现对国抽抽样工作的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远程监控。

以上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监督抽查发现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抽查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得以彰显。201891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市场监管总局时,对我们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抽检分离方式促进公正监管予以充分肯定。

(四)加快推进许可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了产品准入环境。一年来,我们全面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先后组织相关行业协会、技术机构近500人次,召开了35次会议,对38类许可管理产品逐类进行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改革意见,并在征求多方意见后以国务院名义印发。通过这次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取得了五个新突破。

一是压减管理目录取得新突破。取消了14类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下放4类产品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审批,将3类产品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实施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由38类压减到24类,压减幅度达37%。总局直接审批发证产品从2017年改革之前的39类压减到仅有钢铁、水泥等7类产品。通过压减目录,每年可减少发证1.67万张。

二是压缩取证时间取得新突破。一方面,我们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将发证机关组织的证前产品检验改由企业在申请办证时提交符合要求的检验报告;另一方面,将除危险化学品外的所有省级发证产品现场审查改为后置审查。通过改革,2018年全国共有3457家企业通过简化审批程序获证,取证时间由平均22天压缩至平均9天。

三是推行“一企一证”取得新突破。“一企一证”改革自2018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所有获证的9952家企业都按照“一企一证”“一证一号”模式审批发证,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其中,637家跨产品类别生产经营的企业通过“一企一证”改革实现了“多证合一”。

四是简化审查要求取得新突破。全面修订24类产品实施细则,删除了对企业管理制度、人员等的审查要求,减少了对非关键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的要求,将检查内容聚焦在最关键的生产和检验设施设备上来。通过修订,压缩了10类产品的发证层级,减少了73273条共1116款审查内容。

五是推进“告知承诺改革取得新突破。201811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核发告知承诺改革,全面修订5类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强化例行监督检查工作,加快提升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不断加大对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探索力度。山东省局强化对获证企业的信用管理,向“信用中国”网站推送1万余条许可信息。浙江省局每月均对各市局审批发证的证书信息进行100%的检查,抽查不少于两个地市的许可工作情况,其中现场监督检查不少于2家企业。北京、江苏等地积极落实“一企一证”改革要求,对许可证电子审批系统进行了快速调整。西藏、陕西等省(区)局全面实施电子化申报,实现了“在线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端推送、快递送达”。河北、吉林等省局针对下放到省级发证的4类产品,积极与总局联系对接,着力协调有关方面进行审查员专家库共享、网上审批系统开发完善等各项准备。河南省局实施一网通办和“三个压减”,真正将“一网、一门、一次”工作落实到位。

(五)围绕重大活动任务,圆满完成了保障配合工作。

——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一是围绕保障上合组织峰会,成立峰会烟花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组,指派基层监管部门驻厂监管,部署开展省级监督抽查、国家监督抽查和实地督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烟花产品162发、不合格礼花弹发射炮筒1005个,有效保障峰会焰火燃放活动安全顺利进行。指导山东、青岛市场监管部门从源头对峰会场馆施工、装修材料进行“清单”管理,加强施工现场抽检、下厂考察检验和监督抽查,实现了场馆室内环境“高环保、无异味”的目标。二是围绕保障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市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度参与会场馆改建工作,组织制定了《进口博览会场馆改建工程使用建材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指标表》,对37家建材供应企业进行核查评估和抽样检验,派出技术专家和执法人员进驻会场馆改建现场,有效杜绝问题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三是围绕保障达沃斯论坛,天津市市场监管委配合有关部门对会议现场搭建材料质量安全进行监督,为论坛顺利举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圆满完成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严格按照钢铁、水泥产业政策和生产许可证有关规定,严把许可受理审批关,对39家热轧带肋钢筋产品企业和169家水泥企业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分别注销热轧钢筋、水泥生产许可证15张、245张。部署各地对3700家钢铁水泥产品获证企业开展监督检查。

——着力保障国储棉“去库存”任务和新疆地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工作。在本轮机构改革期间,原中国纤维检验局牢记使命、履职尽责,2018年累计完成国家储备棉出库公证检验任务268.2万吨,其中上市拍卖成交249.6万吨,占总检验量的93.1%,促进完成了国储棉“去库存”任务。2018年共完成监管棉公证检验10.5万批次,发布质量数据1898.6万余条,其中重量检验457.9万吨、品质检验428.8万吨,在精准发放补贴、防控信贷风险、服务纺织配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志们,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总局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也是全系统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质量监督司,向奋战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19年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置了七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都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2019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以维护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质量需求,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围绕与民生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产品领域,切实管住管好,严守质量安全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制定实施重点监管目录。加强安全评估,制定实施《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19年版)》,突出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成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区域监管、产业、质量安全等实际情况贯彻实施《目录》,研究制定本辖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要加强跟踪评估,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将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产品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二是突出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用品,家用电器、家具家装等日用消费品,以及新兴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儿童用品要重点关注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学生文具、校服等生活和学习日常所需的产品。老年人用品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助行器、折叠椅凳等出行用品。家用电器要重点关注移动电源、电磁灶、电源延长线等合格率比较低或者舆情报道较集中的产品。家具家装要重点关注全屋定制等新业态。新兴消费品要重点关注儿童推车、降噪耳机等产品。

三是突出重点工业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抓好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工业装备的行业性质量安全监管。要以钢铁建材、危险化学品、成品油、化肥为重点,加大对涉及产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环保性指标的监管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打击“地条钢”等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以电线电缆、防爆电气等低价中标现象比较突出的产品为重点,做好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预判工作。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动,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行动。

四是突出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于近年来监督抽查不合格率较高、区域性问题比较突出的食品加工机械、一次性餐盒,以及产量大、生产范围广的食品用纸包装等,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抽查频次,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要加强食品相关产品证后全覆盖例行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及时了解食品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存在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追溯问题产生原因,降低食品相关产品安全风险。

五是突出棉花等纤维质量安全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落实国家标准,促进纤维产业提质增效,保障纤维原料供给质量。在棉花质量监管方面,充分发挥纤维检验机构的作用,重点整治混等混级收购、加工现象,引导加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意识,不断优化加工工艺。在茧丝、毛绒、麻类等纤维质量监管方面,重点加强主产区收购加工环节质量监管,促进形成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市场秩序。在纤维制品质量监管方面,重点加大校服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管力度,尽快完善校服企业质量监管平台信息,着手搭建絮用纤维制品企业质量监管平台。

(二)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保持从严监管态势。

要着力用好监测评估、监督抽查、生产许可、专项整治、监督抽验等手段,突出严字当头,始终保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

一是着力发挥监测评估的预警作用。推动建立行业和区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在检验机构、行业协会、主产区等推进建立80个左右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及时跟踪监测和防范化解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强质量安全形势分析研判,根据质量安全风险高低实行分类监管。聚焦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和近年来监督抽查合格率较低的重点工业品,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聚焦质量安全问题反映较为强烈的消费品,适时发布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聚焦不同材质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生产过程危害因素开展风险监测,着力防范行业风险。聚焦智能家居、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产品,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专项行动,助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二是着力发挥监督抽查的震慑作用。加大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力度。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围绕主导产品,突出问题导向,开展地方监督抽查。在生产领域抽查要推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地方特别是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要突出抓好辖区内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安全隐患风险高,具有行业性、苗头性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抽查。要突出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电气安全等关键性安全指标,加大后处理力度。监督抽查结果要归集到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中。

三是着力发挥生产许可的约束作用。在抓好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产品实施细则的要求从严受理、从严审批,从生产源头保障质量安全,将不合格、不安全产品拒于市场之外。对通过简化程序和告知承诺取证的企业,要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开展后置审查和检查,对不合格的及时撤销其生产许可证。要按照要求开展好获证企业后续监督检查,对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其许可资质。要发挥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的优势,多渠道获取无证生产、违规生产等违法信息,会同综合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四是着力发挥专项整治的遏制作用。针对风险高、已出现区域性或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苗头的产品,及时开展专项整治,加严生产许可、强化监督抽查、严格过程监督检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有效遏制和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针对儿童玩具、学生文具等问题突出的产品进行专项整治,加大儿童用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倡导行业自律规范发展。开展食品用纸包装等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结合告知承诺改革要求,强化监督检查。持续开展电线电缆产品专项整治,坚决做到少数电缆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收手、不收心,我们专项整治加压监管就坚决不收兵。要开展成品油、防爆电气、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重点工业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五是着力发挥监督抽验的规范作用。对于棉花等纤维的质量监管,要在保证监督检查重点覆盖和公证检验规范性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公证检验监督抽验工作流程,加大监督抽验力度,规范承检机构行为,保障公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公证检验工作效果,为国储棉轮入轮出、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保驾护航。

(三)创新监管方式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要围绕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手段,丰富制度措施,提升监管效能。

一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广随机选取、匹配抽检机构和拟抽查企业的“双随机”模式,推进企业名录库的更新与完善,逐步在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中推行抽检分离、检验机构公开招标遴选、抽样全程可视化视频监控等改革举措。国家与省级监督抽查要加大在流通领域买样的比例,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要以本地百姓“买得放心”为目标,开展“靶向式”监督抽查。在棉花、茧丝、毛绒、麻类等纤维质量监管工作中,研究试行“双随机”监管手段,保障监管的公正公平。

二是推动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开展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研究,跟踪调研典型经验做法。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可结合实际,坚持以落实企业追溯管理责任为基础,以推进信息化追溯为方向,选取部分重要产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鼓励生产经营企业、协会和第三方平台接入行业或地区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追溯信息的互通共享,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安全追溯模式。

三是建立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要求,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3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893号)要求,选取智能马桶、羽绒制品等热点消费品,以及部分重要原材料,依托行业协会,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工作,推动建立、完善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共治机制。鼓励社会监督,逐步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把关、社会广泛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持续深入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活动,提升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平台型企业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协调、规范、引导功能。积极支持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纳入公益诉讼范围,推进行政监管信息和司法监督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借力公益诉讼制度,切实当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守护者”。借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挥好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营造扶优治劣的良好氛围。

(四)深化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优化产品准入环境。

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推进产品准入改革,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一是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组织相关行业协会、技术机构、专家、监管人员、企业等,对许可证管理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方案,力争压减至15类以内。在压减大类的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大类下的产品类别和单元。

二是进一步简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程序。对省级部门实施审批的产品,依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的通知》(国发〔201835号)精神,逐步推动扩大实行告知承诺审批的范围。继续落实企业生产条件未发生变化到期延续免实地核查等“绿色通道”要求。依托e-CQS和各省电子审批系统,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取证时间。建立统一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电子证照系统。

三是进一步优化审查内容和审查工作机制。修订发证产品实施通则及细则,进一步压减发证层级,最大程度减少品种、规格,将发证最小单位控制在单元层级;优化企业审查内容,制定符合告知承诺审批条件的检查内容。加强对审查机构的管理,落实机构的审查主体责任,改革实地核查人员管理模式。

(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要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大任务、重大活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更加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助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存在违规和落后产能的热轧钢筋、水泥等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企业,坚决不予受理。对于存在落后装备和工艺、生产淘汰产品的申请企业,坚决不予许可;对已取得许可证的,注销其证书。继续开展钢筋、水泥产品获证企业全面排查,配合相关部门合力严防获证企业违法生产“地条钢”等落后产品,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处理,依法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加大对成品油、车用尿素的监管力度,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开展监督抽查,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加油站的抽查频次。依照法定职责,积极配合做好其他部门组织的成品油及关联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是保障重大活动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国庆70周年等重大活动,活动举办地、生产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灵活采用重点监管、专项抽查等多种手段,做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其他重大活动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确保重大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三是积极参加《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910条相关履约工作。推动研究建立烟草及烟草生物碱检测方法标准操作流程,推动开展降低烟碱技术可行性和烟碱依赖程度的研究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对卷烟及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管制成分进行监测,为参与缔约方第910条指南起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夯实基础强化保障,筑牢质量安全监管根基。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夯实基础、强化保障上多下功夫,尽快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四梁八柱”搭建好。

一是加强政策理论研究。要根据机构改革后新的职能要求,聚焦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政策理论研究,为监管“工具箱”储备更多的监管“新工具”,推动监管转型、监管创新。要围绕工业品、消费品、食品相关产品等不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要围绕统一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开展课题研究,对原有不同监管对象、监管措施进行比较,推动形成覆盖全领域全流程的新型监管机制。要围绕分类监管、质量分级、质量安全追溯等新的职能手段开展课题研究,加快制度创新。要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及时跟踪研究进展,抓好评估验收,保证研究质量和水平。

二是加强法制化建设。要牵头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法》实施情况评估,在评估基础上研究提出《产品质量法》修订稿,大力推进《产品质量法》立法修订工作。加快修改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探索生产、流通领域的统筹监管模式。研究并推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加快研究制定《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完善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实施规范、13种材质的食品相关产品技术规范等相关配套规定。启动《公证检验监督抽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国电子质量监督(e-CQS)系统建设,实现监督抽查信息在线采集和传递,以及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的统一归集。建立实时、动态的生产企业库和技术机构库信息化模块。完善可移动视频平台建设,打造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实现可写入、可打印、可离线拍摄等功能。建立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着力推进棉花等纤维、纤维制品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原有信息化系统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对接。全系统要树立智慧监管、大数据监管的理念,深度挖掘已有数据,通过对企业信息、风险监测数据、监督抽查数据、行政许可数据、质量安全风险舆情数据等的综合分析,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状况开展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提高监管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实现精准监管。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在科研院所、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发现和培养一支专家人才队伍,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家人才库,打造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囊团”。要以产品为单元,遴选异议处理技术专家,建成异议处理专家库。要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配合办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业务骨干培训班、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培训班、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培训班、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改革与管理培训班,以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安全评估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条线也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双边在法律法规层面加强协调,在监管体系、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强沟通,在风险评估技术等方面加强交流。推动建立双边质量安全磋商机制,针对双边进出口贸易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加强磋商。建立双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通报机制,通过机制互联、信息互通,保障双边贸易中的产品质量安全。

(七)政治引领党建先行,为监管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加强和改善党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重要论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自觉,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宗旨、锤炼坚强党性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加强公正监管、推进“放管服”改革、守住质量安全底线的行动自觉。

二是强化政治担当,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我们质量监督司要将总局党组内部巡视整改作为政治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条一条改到位,确保整改取得实实在在成果,向总局党组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三是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建成坚强战斗堡垒。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要常抓不懈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调查研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作风持续好转

同志们!志之所趋,无远勿届。新时代市场监管事业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总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凝聚共识勇担使命,勠力同心实干筑梦,奋力开创新时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