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树平局长在全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发布时间:2016-11-08 10:14

  20161020日)

 

  

 

    

  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就是要抓紧落实、加快推进。刚才,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分别作了发言,我们听了很受启发,更加坚定了抓好消费品质量提升的信心。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深受鼓舞,也非常感谢。

 

  消费品质量事关民生福祉改善,事关消费持续增长,事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我国是消费大国,也是消费品制造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2015年,中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1.9%35.8%,比2010年分别提高3.6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同期,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但是,消费品质量供给能力和水平还亟待提升。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整体合格率已连续两年达到90%以上,而重点消费品抽查合格率仅有85.1%,电子商务领域合格率更低,前两年分别为73.9%71.3%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尤其是消费品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关于消费品质量问题,总书记曾作过一番深刻的阐述。在今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指出,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据测算,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对于消费品质量,总书记讲得很细,而且点在了要害上。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的重要性,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促进消费品质量提升,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消费品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总理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印发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消费品质量问题都是重中之重。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决定由质检总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这也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姊妹篇”。关于这个《规划》,李克强总理有明确指示要求,王勇国务委员开会专题研究部署,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规划》跨度五年,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了“放管服”改革,明确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实施“七个重点工程”。尤其是紧扣消费需求侧结构性变化,聚焦“九个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和质量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大家共同的成果,也是共同的任务,需要共同来落实。

 

  质检总局作为国务院质量工作主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消费品质量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一手抓消费品质量提升,持续开展重点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一手抓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包括进口消费品检验监管,将消费品安全摆到质检领域“三大安全”之首,举全系统之力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标准引领,深入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和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我们坚持把标准升级作为消费品质量提升工作的“当头炮”,持续开展了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刚才,世宏同志通报了首批国内外消费品安全标准比对分析情况。这次比对的范围很大,覆盖12个领域,引进21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消费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共770余项,涉及3816项安全相关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基本摸清了我国消费品标准安全水平与国际国外的差异,值得关注。在标准比对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出口食品企业、智能马桶等重点消费品生产企业,发挥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质检职能作用,组织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现国内外消费市场“双满意”。我们还积极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公开并声明执行更严格的企业标准。目前,全国已有5万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公开标准近18万项,涵盖30万种产品。

 

  二是抓典型示范,大力推进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建设。抓住消费品主导产业和产业聚集区,引导地方政府创建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上半年,全国共创建各级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76个,涉及39种消费品。截至目前,质检总局共批复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24个,包括刚才宣布的7个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这些示范项目(区)取得明显成效,以微观产品质量提升,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释放了产品质量红利。比如,台州智能马桶产业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浙江省政府对智能马桶质量提升高度重视,前后两任省长都到台州调研、指导智能马桶质量提升工作。台州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推进智能马桶产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国首个智能马桶行业协会,筹建智能马桶产业聚集区,建设国家级智能马桶产品质检中心,规划到2025年形成上千亿元的产业。经过努力,2016年台州地区智能马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比2015年提升了54.2个百分点,销售量、出口量都在增加,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这就表明,质量上去了,信誉度高了,产业就发展起来了。这也反映,任何事情重视和不重视不一样,抓和不抓不一样,干和不干不一样。可以看出,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已经成为提升供给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三是抓技术服务,积极开展消费品生产企业帮扶行动。着力用好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职能手段,打好“技术牌”,念好“服务经”。总局大力推进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示范,加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发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会同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意见。各地质检部门也积极搭建各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消费品生产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我们还组织技术机构开展质量比对、质量分析、“缺陷消除”精准帮扶等活动,帮助企业查找质量差异,提出解决办法,补齐质量“短板”。

 

  四是抓执法监督,严守消费品质量安全底线。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我们一直把消费品质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今年1-7月各地质检部门共抽查消费品35285批次,发现问题产品5047批次。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构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全国联动处置机制。出台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今年以来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12次、589.2万件,召回数量是2015年全年的8.8倍,特别是分别约谈宜家和三星等企业,督促履行召回义务。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在杭州成立了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建立健全全国电子商务产品打假维权协作网,成立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行良好电商规范认证,鼓励电商企业导入认证认可“云桥”信息共享平台,仅阿里电商平台就成功截获40万件儿童安全座椅问题产品。加强重要案件督办,上半年全系统重点消费品执法打假工作共检查生产企业6388家,查办案件934起,涉案货值3851.13万元。这些举措,保持了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

 

  通过努力,我国消费品质量稳步提升,促进了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10类重点消费品总体合格率为90.3%,与201510类重点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相比,总体合格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特别是智能马桶产业呈现“四升一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60%提升到82.4%,产销量上升约40%,出口量上升5%,利润上升约30%,国内消费者从国外购买智能马桶盖数量明显下降。

 

  我们也要看到,质量提升永无止境。当前,消费品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另一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压力较大,提升供给质量刻不容缓。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贯彻《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落实好“八项主要任务”“七个重点工程”,尤其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

 

  一要在标准供给上求突破。标准是质量提升的“牛鼻子”。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和李克强总理致辞精神,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以标准升级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要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紧盯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服务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发展,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健全智能消费品标准,完善售后服务标准,优化物流标准体系。要大力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监督制度,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要加快实施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确保2020年重点领域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二要在企业质量管理上求突破。朱基同志曾经讲过,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质量提升,关键要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近年来,我们连续组织了两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就是要发挥中国质量奖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动员千千万万的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我们要不断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引导企业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如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刚才介绍了他们重视质量管理的传统,介绍了他们现在充分运用互联网,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用户体验作为企业制定标准、组织生产、提升质量、做好营销的战略出发点,这值得肯定。要充分运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各种手段,建设质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开展技术攻关提供“一站式”服务。尤其要注重提升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避免成为“质量洼地”。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的著作《质量免费》。克劳士比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如果第一次就做对了,后面就省去很多维修、解释、退回、销毁、再改造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是免费的。希望通过《质量免费》这本书,大家要把“零缺陷”“符合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等观念,在广大企业中广为传播、广为实践。

 

  三要在品牌建设上求突破。品牌具有无穷的魅力。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滞后,在全球知名的品牌数量少、成长慢。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2016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国内仅有华为和联想上榜,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极不相符。我们要大力实施消费品精品培育工程,以产业聚集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培育形成一批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国际知名的消费精品,打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四要在监管创新上求突破。《规划》中侧重设计了一些监管制度创新,包括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制度、统一规范的监督抽查制度、检验认证结果责任追究制度、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等。这里我想重点强调3项制度。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督抽查制度,全面推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三随机”制度,加快制定“一单、两库、一细则”,大力推行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信息的共享和互认,推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互认、全国通行”,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业、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必须做到6个月内任何地方和部门或者机构都不能重复进行抽查。这是李克强总理特别赞赏的一点。二是建立检验认证结果责任追究制度,探索推行质量连带责任,促使检验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严格的服务,切实为企业把好质量关。三是建立质量监管与贸易便利化相统一的进出口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监测网络,加大第三方采信力度,加快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促进“优进优出”。

 

  五要在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提升上求突破。我们抓质量提升,最终成效要体现在具体产品、具体产业上。《规划》专门用一个部分对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提升作出部署,必须全面落到实处。要紧紧抓住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等9个重点领域,集中发力,久久为功,打一场消费品质量提升的攻坚战。坚持标准引领、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质量监管等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确保见成效。要结合个性化、智能化、时尚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围绕主打产业、主打产品,以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知名品牌示范区等为抓手,形成质量提升的倍增效应。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落实《规划》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由衷期望,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宣贯和落实;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将落实《规划》作为事关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为落实《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行业协会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宣传《规划》,主动反映《规划》落实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广大新闻媒体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也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氛围,树立中国标准、中国质量良好形象。

 

  同志们,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群众期盼,中央关注,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事。我们要共同携手,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力抓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的落实,大力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质量获得感”,让更多的中国消费品品牌能够培育起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