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发布时间:2019-09-09 15:26     信息来源:2019年质量监督工作会
 

2019228日)

田世宏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会议,这是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对于我们总结过去,部署工作,谋划未来,开创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意义重大。

刚才,文兵同志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报告,我都赞同。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改革中奋进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战线的同志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抓改革和抓业务“两不误、两促进”,做到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干劲不减,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有力度”:

一是安全保障有力度。我们坚持严格风险管理、严格生产许可、严格监督抽查、严格专项整治,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特别是着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产品、电线电缆、防爆电气、食品相关产品、棉花等产品专项监督检查,部署进一步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构建行业和区域质量安全治理体系,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参与到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来,苏浙皖沪长三角区域质量共治机制、湘川黔渝区域质量监督协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一年来,全国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切实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

二是改革推进有力度。20178月,国务院召开了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我们以坚定的决心,全面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和王勇国务委员讲话要求,持续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实现了“一个合并、两个优化、三个压减”的改革目标,“一企一证”改革全面推行,产品检验和现场审查优化改革持续深化,试点区域范围从20个省扩展到全国,产品范围扩展到危险化学品以外的省级发证产品,许可目录、发证数量、取证时间都大幅压减,优化了产品准入环境我们以极大的气力,加快推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改革,推行检验机构公开招标遴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抽检分离”,让权力在制衡下运行;推行“双随机”深度嵌入业务信息化系统,让权力在科学下运行;推行抽样全程可视化视频监控,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这些改革,有效遏制了过度监管、人情监管,避免了选择性执法,推进了公平公正监管。

三是服务大局有力度围绕化解过剩产能,我们通过事前许可防范钢铁、水泥无序生产,通过事后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提前完成了5年化解过剩钢铁产能1亿至1.5亿吨的上限目标。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将车用汽油、柴油、船用燃料油、车用尿素等纳入重点监管范围,着力加强地方监督抽查,实现监管常态化。围绕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中纤局带领全国纤检系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圆满完成了国储棉“去库存”公证检验任务,同时按照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要求,顺利完成了新疆监管棉公证检验任务,保障了补贴发放的精准性,促进提升了我国棉纺织品整体竞争力。围绕上合组织峰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我们上下共同努力,特别是上海、江西、山东、青岛等地产品质量监督同志,勇于担当作为,切实抓好烟花、建材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折不扣完成了焰火燃放活动安全、场馆室内环境安全的保障任务,赢得了有关组委会和总局党组的肯定和表彰。

过去一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2018911日,李克强总理到市场监管总局考察,专门来到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听取国家监督抽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情况介绍,现场察看质量监督指挥调度平台,与一线抽样人员视频连线。对产品质量状况,特别是儿童用品质量状况,总理十分关心、仔细询问。对我们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检分离方式促进公正监管,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质量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了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战线上同志们的关心和厚爱。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总局党组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全系统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成绩喜人,新的一年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来说,我们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方面,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给了我们巨大鼓舞和鞭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下更大气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等。针对质量安全事件,总书记更是多次作出批示,强调要放管结合、并重,要求加强全面质量监管;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李克强总理要求,新形势下市场监管不同于高度集中计划体制下的市场管理,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分类实施。对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可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投诉举报的突出问题或公众关注的产品和服务等要开展重点监管。中国制造和服务要迈向中高端,必须以质取胜,这也是政府监管重心所在。要利用“互联网+监管”等,牢牢把住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关。近期,国务院还印发《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对质量安全的强调重逾千钧。这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质量安全氛围,各级党委政府都将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相关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进来。这些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既是鼓舞,更是鞭策。

二是机构改革的顺利落地给了我们更广阔的作为空间。机构改革打破了“多头管理体制”,变“分段监管”为“集中监管”,为我们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统一质量安全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机构改革后,稽查执法、监督检查、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用管理、网络监管、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集中在市场监管部门,有利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集中整治质量安全问题。同时,质量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更加基层的乡镇、街道,进一步实现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三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给了我们更有力的监管手段和支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质量安全“智慧监管”逐渐成为现实。去年,中国电子质量监督系统(e-CQS)率先用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克强总理考察总局时,充分肯定了“互联网+”质量安全监管,强调要运用好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围绕质量工程智慧监管,多做功课。我们看到,各地也都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管模式的变革,浙江省局在永康市试点以扫码监管为主的“智慧监管”,河北省局推进建设“智慧检测”项目,福建省局搭建了电商产品智能抽样监测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成一张大网络、一个大平台、一套大数据的格局已经为时不远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诸多挑战去年底,总局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自查与调研工作。按照总局党组的安排,我和宜智、陈钢同志分别带队赴广东、四川、安徽、宁夏、江苏、湖北6个省,就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先后与130家单位代表座谈交流,走访93家单位,发现质量安全隐患68处。结合调研的情况来看,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了监管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压力之下,首当其冲就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特别是新设中小企业面临更大挑战,生存压力势必会倒逼企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少数企业会在降成本中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这些将影响到其他企业诚信守法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一些非法利益链条的形成极易导致“破窗效应”,引发区域性和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其次就是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处置不当极易发酵蔓延为社会性问题。压力传导之下,终端消费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也要注意到,增速同比回落了1.2个百分点,自2004年以来首次跌破了两位数。消费增速回落预示消费品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少数企业很有可能打价格战,极低的价格又会催生部分企业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这些都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监管,通过守安全、提质量、促消费,对冲经济速度放缓。

二是新旧问题交织,加重了监管难度。假冒伪劣等问题长期存在,尚未有效根治,特别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区域不平衡仍然突出,加大了质量安全治理难度。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系列新的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随之而来。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消费不断兴起,如何创新监管方式,既讲规范性、又有灵活度,既监管到位、又促进发展,真正实现“包容审慎”监管,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三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监管效能过去的一年,我们推动了生产许可证和监督抽查制度改革,但改革还在进行中,离市场机制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风险监控、分类监管、质量安全追溯、信用监管等新手段还不成熟,没有形成长效性的制度安排。与系统内外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联合惩戒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监管合力有待强化。这些都制约了监管效能的发挥。

同志们,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明辨大势抢机遇,坚定前行迎挑战,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推向前进。

首先,要对标新时代市场监管新要求,积极构建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五年内要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就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来说,我们要利用好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打造全流程、闭环式、高效能的监管体系,着力构建以安全评估为基础、以分类监管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依托、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一要以安全评估为基础。我们都说安全是底线、是红线。张茅局长反复强调,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首要职责。要守住安全底线,首先要找准安全的风险和隐患在哪里。过去,我们的监管工作是“消防员”,救火模式,出了险情才扑上去。现在,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用好日常监管、检验检测、投诉举报、伤害监测等各种质量安全数据,当好“预报员”,加强质量安全形势定期分析研判,找准找实质量安全问题,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的“天气预报”。二要以分类监管为抓手有了“天气预报”,就可以因时施策、因地制宜,分类采取监管措施,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时效性。要在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基础上,针对存在一般性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及时发布预警,提醒企业、行业、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针对风险较高但紧迫性不是太强的产品,尚未形成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苗头,纳入重点监管范围,持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针对风险高、已出现区域性或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苗头的产品,及时开展专项整治,加严生产许可、强化监督抽查、严格过程监督检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严控险情。此外,针对监督抽查中发现有明确质量违法行为、产品缺陷、标准缺失等情况的,要及时配合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执法监管。三要以信用监管为依托产品质量安全首先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主体是企业,质量安全责任的主体也是企业。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更要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监管机制,注重用好信用监管。也就是说,要将监督抽查不合格等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及时反馈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助力发挥监管的杠杆作用,放大查一儆百的效果,促使企业主动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同时,以信用监管为依托,积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四要以智慧监管为支撑质量安全监管不能靠人盯人、人盯企业的粗放式的人海战术,而是要依靠电子监管系统和大数据手段。要加快建设中国电子质量监督系统(e-CQS),开发运行联通全国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消费品快速预警处置等业务系统,推进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数据资源,统建共用“双随机、一公开”数据库,汇聚形成监管大数据,真正实现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张大网络、一个大平台、一套大数据,切实提高监管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

其次,要围绕质量安全治理现代化,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减少政府的干预,培育市场的力量,激发市场的活力,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来说,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放宽产品准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也要在监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比如在监督抽查中全面推行检验机构公开招标遴选制度,在安全评估中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等,既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加强公正监管,又发挥市场激励约束作用,提高工作质量。二要处理好创新发展与强化监管的关系近年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方兴未艾,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中央要求,对这些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包容审慎”的内涵,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所谓“包容”,就是对那些未知大于已知的新业态采取包容态度,只要它不触碰安全底线。所谓“审慎”有两层含义:一是当新业态刚出现还看不准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管死”,而要给它一个“观察期”;二是严守安全底线,对谋财害命、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不管是传统业态还是新业态都要采取严厉监管措施,坚决依法打击。三要处理好条线监管与综合监管的关系市场监管部门业务领域非常广,各个领域又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所以,张茅局长指出,条线监管是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式,也是监管力量配置的基本特点。但张茅局长同时强调,市场经济、市场监管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业务领域不是独立体系。要打破相互封闭、相互独立的传统工作方式,强化相关业务领域问题会商、横向协同、联动监管的工作机制,用好市场监管的“工具箱”,“扳子”不行就“扳子”“钳子”一起用,强化监管的叠加效应。四要处理好事前防范与事后监管的关系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过去更多是应急式的事后监管,出了问题就加大监管力度、加大检查力度,开展运动式执法,针对问题严查严打,这种方式对突发问题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也会起到一定的警示功能,但对防范风险作用较小。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汲取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天津权健事件等的经验教训,把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刚才,文兵同志在对去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部署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开展儿童用品、学生用品、食品相关产品、成品油、电线电缆、防爆电气、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重点工业产品专项整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务必抓好落实,深入开展风险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防范发生“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五要处理好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市场经济下,政府不可能成为“全能选手”,只有在顶层设计上不断优化,当好组织者、执法者、政策制定者、底线守护者,在末端治理上要懂得放手,强化各市场主体的责任落实,特别是要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要求用户单位落实质量验收把关责任,推动检验认证机构落实质量连带责任,引导行业协会落实行业自律责任,才能实现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再就是,要聚焦当前重点难点,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要着眼于全链条监管,着力解决好生产流通统一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职责交叉、分段监管、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理顺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监管链条,形成覆盖全领域全流程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为此,总局提出了“七个统一”的职责整合原则,其中有一个就是统一质量安全监管。按照这一要求,在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时,我们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责划转到了质量安全监管这个条线,初步实现了集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管于一体的目标。但是,正如张茅局长在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机构改革为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了条件,但不等于职能转变就完成了,关键是要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从物理整合转为化学融合,形成监管合力。因此,如何打破固有的分段监管思维和模式,推动实现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的理念融合、制度融合、手段融合等,真正产生“1+1>2”的叠加效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破解的一道时代命题。总局质量监督司要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多下功夫,全面梳理、整合有关规章制度,加快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二要着眼于公正监管,着力解决好监督抽查制度改革问题监督抽查制度是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石。当前,监督抽查制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如何进一步统筹国抽和地抽、如何在地方监督抽查中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如何固化和推广“抽检分离”模式、如何有效汇集和共享全国监督抽查数据等,成为制约改革的瓶颈。下一步,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克服改革疲态,注意改革的方式方法,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对于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要加快向全国推行。对于一时拿不准的改革举措,要进一步调研、试点,不断探索完善。要用制度为改革保驾护航,这次会前质量监督司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给大家了,大家要集思广益,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尽快修订完善、尽早出台。三要着眼于放管结合并重,着力解决好生产许可“放”后监管问题这几年,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一以贯之,简政放权力度越来越大。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压减生产许可证目录到15类以内,同时大力推进审批权限下放。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我们在放开事前准入的同时,务必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确保放而有序、活而不乱。一方面,要研究创新证后监管模式,探索与后置现场审查、“告知承诺”改革等相适应的证后监管方式,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虚假承诺、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撤销生产许可证。另一方面,对于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要结合行业特点,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用户单位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共同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四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着力解决好监管制度创新问题这次机构改革,总局赋予了质量监督司一些新的职责,包括分类监管、质量安全追溯、质量分级等。这些制度创新事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些工作,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未开展过,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完善。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和经验,广泛听取基层、企业、行业等的意见和建议,高起点谋划顶层设计。要抓好试点示范,选择部分重点行业或区域,组织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质量分级试点,加强跟踪评估,推动形成典型示范。要加强制度融合,推动分类监管与风险监控、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闭环式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自身建设机构改革后,很多人员做了调整,许多同志是从其他条线转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条线上的,对工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加快学习培训。要加强党性教育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当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发展和为民监管的排头兵。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担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质量监督司要将总局党组内部巡视整改作为政治任务,抓落实、改到位。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重要论述,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确保把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业务培训利用好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业务流程等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专业化能力水平,加快队伍融合,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乐于奉献的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同志们,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门的开启,机构改革的顺利落地,市场监管事业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扬帆启航。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握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以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