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于担当 真抓实干 不断开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 发布时间:2017-03-14 13:36

2017313日)

张文兵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作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报告。

一、2016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战线,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当先,突出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一)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2016年,我们共对15694家企业生产的16389批次消费品开展了国家监督抽查,占国抽抽查产品总数的68.7%,合格率达到91.1%,同比上升近1个百分点。全系统组织对近10万家消费品生产企业进行省级监督抽查。围绕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10类消费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成效明显。加大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发布预警信息1195。突出标准引领作用,配合标准委共同起草《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全国共培育创建76个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围绕消费品质量提升,各地质监部门也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福建省局搭建了“消费与质量查询平台”,运用政府监督抽查数据和日常监管结果,采用星级标记方式,为消费者购物消费提供查询服务,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河南省局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产业集聚区和15种重点消费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二)围绕制造业质量升级,强化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系统将工业品质量提升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在建筑防水卷材领域,组织协会开展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检验比对试验、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检利剑”行动、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工作。与2015年相比,建筑防水卷材合格率同比增长11.3%,企业合格率同比增长13.5%在车用汽柴油领域,针对非法勾兑油泛滥情况,会同中国石化联合会、中石油、中石化及部分人大代表进行深入调研,在国家标准中新增对车用汽柴油产品的定义,明确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运用生产许可管理手段,打击非法勾兑车用汽柴油。在电力设备领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电网设备材料质量监督行动,对开关、变压器、电线电缆、继电保护装置等22类设备的88家制造企业,以及8家检测机构进行产品抽查和实地检查,涉及北京、广东、河北、安徽、上海、浙江等12个省市,发现43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和2家检测机构存在问题,支持和帮助电力企业强化设备监督工作。在内燃机领域,针对近年来国抽合格率偏低的突出问题,对江苏、浙江、重庆3地的获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调研诊断,查找国抽不合格原因,部署开展内燃机行业质量监管与提升工作。在食品相关产品领域,对纳入许可管理的57452批次食品相关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对2412613批次食品相关产品开展风险监测。部署开展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监督检查,全面摸排企业生产状况。各地也结合实际,强化重点领域的质量监管。北京市局统筹加强煤炭等大气环境相关产品质量监督,建立民用煤炭产品追溯制度,实现京津冀三地煤炭质量监督联动。山东省局采取专家诊断、派出挂职干部等7项措施,组织实施梁山县专用车产业质量提升。浙江省局开展“保障G20国际峰会相关产品质量”专项行动,对41类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和市场反溯买样检测。内蒙古区局推动搭建了食品相关产品追溯管理系统。上海、广东、山东、新疆、湖南省局联合建立“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协作网”,探索推进合作监管。

(三)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着力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总局组织全系统,充分发挥生产许可的政策约束作用,严把生产源头关,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严格许可。对涉及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的10类产品,严把许可准入关,不予许可率达15.4%,明显高于其他发证类别。二是对钢铁、水泥获证企业开展全面检查。全年共检查630家钢铁企业、3367家水泥企业,对不符合生产许可要求的18家钢铁企业和30家水泥企业责令整改,加强对生产异常企业强化监管,对存在违规行为的获证企业依法处理,对无证生产行为严厉处罚。三是修订全部产品实施细则。全面提高生产许可条件,淘汰钢铁、水泥等8类产品中的落后产品、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全年共推动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900万吨,热轧钢筋落后产能1140万吨。

(四)围绕助推新业态发展,加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一年来,全系统坚持把产品质量作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加强电商产品质量服务与监管。我们加强制度建设,通过起草《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指导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杭州)制定买样、取证、送检等关键环节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电商抽查工作流程。我们推动数据共享,通过完善全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建设,推动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每月共享不合格产品数据信息,倒逼违法失信企业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落实与国家发改委签署的战略协议,运行全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大数据应用中心,以数据共享驱动精准监管。我们强化标准引领,成立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制电子商务质量发展关键技术标准。围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各地也大胆探索监管新模式、新方法,全国19个省局部署开展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杭州市局进一步完善“神秘买家”买样抽检模式,广东省局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品标准明示与鉴证工作,开展“2016我参与电商产品质量提升”体验活动。

(五)围绕提高质量治理能力,推进质量监督制度改革2016年,我们重点推进了四项改革。一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向国务院上报再取消16类、下放4类产品审批权限。对生产条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延续获证企业免于实地核查,对省级及以上质监部门监督抽查合格的企业免于产品检验。取消安全生产证明、环保证明、土地证明等生产许可前置要求,压缩45类产品的检验项目和31类产品的检验时间。二是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改革。健全社会征集监督抽查目录的常态化机制,公开竞争遴选监督抽查承检机构,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状况分析制度,统筹利用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大数据。三是机动车安检机构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动资格管理和资质认定两项制度整合,为转变安检机构监管模式奠定了基础。四是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监管制度改革。突出安全监管、过程监管、风险监管和预防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基于企业自我声明的监管模式。各地在加强改革创新方面也积极作为,江苏省局全面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抽查和监测机构,贵州省局依托大数据中心开发了“质量云-工业产品质量信息查询平台”。

同志们,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总局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也是全系统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监督司,向奋战在产品质量监督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二、2017年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7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质检工作会议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质量提升和保障质量安全为主题,以消费品、重点工业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为着力点,整合生产许可、监督抽查、风险监控和机构监管等职能手段,形成智慧监督、精准监督、全链条监督机制,努力在供给侧维护好质量诚信企业的发展权益,在需求端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质量权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此,今年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今年我们将按不同目标,开展4个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瞄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开展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创建专项行动,推动供给体系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瞄准消费外溢现象,开展热点消费品质量攻坚专项行动,推动海外消费向国内回流;瞄准高质量供给,开展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监督助力专项行动,推动更多消费品企业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瞄准供给创新,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推动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一是开展“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创建”专项行动。要重点聚焦妇幼用品、学生用具、纺织产品、建筑装修材料、生活家电、家具、新兴消费品、食品接触类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农用生产资料等10类产业,制定质量升级示范技术指南。要组织专业机构,对以上行业的产业集聚区进行全覆盖摸底调查,聚焦质量问题,提出精准对标的质量提升方案。要结合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和日常监督情况,从质量服务端入手,着力解决影响质量升级的共性问题、瓶颈症结和潜在风险。要建立实施以质量监督促质量升级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总局将尽快印发《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创建活动方案》,各省要按照方案,围绕支柱产业、主打产品和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创建一批市级、省级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加大培育力度,扩大示范效果,实现总体“一张网”、全国“一盘棋”。

二是开展“热点消费品质量攻坚”专项行动。围绕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社会关注度高的产品,组建“政产学研检”联盟,开展质量比对研究,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到销售使用等环节,开展各类质检信息大数据采集分析,找准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组织技术力量,搞好质量会商会诊,针对在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消费体验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质量问题,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构建设计、检测、生产、市场和“工匠”培养的功能互补、紧密衔接的帮扶链条,有效解决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技术集成机制不健全、克服瓶颈问题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

三是开展“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监督助力”专项行动。选择一批自我声明标准高于国标、实施绿色产品标准的消费品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抽查,通过比对评估、社会公告、消费引导,推进更多消费品企业实施高标准,以质量监督促标准升级,以标准升级促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促品牌建设,形成质量发展的“马太效应”,满足消费优质升级需求。依据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进行监督抽查,严厉查处违反强制性标准、不符合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的行为,曝光实际质量不符合公开声明标准的企业。

四是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要围绕家庭机器人、可穿戴设备、3D打印等新型消费品以及个性定制、高端定制等新业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环节,进行全链条风险监测和质量比对。针对监测和比对发现的质量风险问题,组织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共同进行质量诊断,指导行业提高产品质量。要深入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有深度的产业发展报告,为地方党委政府发展新产业提供决策参考。组织专家、媒体解读监测比对结果,加强新闻宣传,有效引导消费。

(二)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全系统要充分履行质量安全监督职责,全面排查、重点发力、严防严守。

一是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按照全国质检工作会议要求,举全系统之力,全面彻底地排查和整治质量安全隐患,不忽视任何一个领域,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漏掉任何一个疑点,确保排查到位、整治到位、完善应急预案到位。要围绕近年来各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以涉及国计民生、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问题产品,以媒体关注、有不良记录或违法行为的生产企业,以假冒伪劣猖獗、无证生产问题突出、消费者反映问题集中的产品集聚区为重点,全面排查质量安全隐患。要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开展大数据分析,组织专家研判,确定隐患性质、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建立隐患台账。要落实属地责任,对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治理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风险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应急预案;对隐患严重、危险较大的,要果断采取停产、停业整顿等措施,坚决防止特别重大和突发性事件发生。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每月零报告制度,对辖区内隐患排查整治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对风险隐患较大或矛盾相对突出的区域和单位,要逐级压实责任,协调整改落实。要结合排查整治开展质量诊断活动,巩固工作成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底线,为迎接十九大、保障十九大营造良好的质量安全环境。

二是着力突出几类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第一类是消费品。要围绕需求旺盛、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一般消费品,特别是妇女、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品,持续开展监督抽查。对往年抽查不合格企业进行跟踪抽查和联动抽查。选择几类重点消费品,探索开展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保障基本消费安全。第二类是重点工业品。要参照总局制定出台的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结合生产许可制度改革,转变工业品监管方式。对重点监督的工业产品,要加大抽查经费投入。对取消生产许可管理的产品,要作为抽查重点,并采取多种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鼓励行业协会通过质量评价、满意度调查等手段进行行业自律,培育形成一批有能力、有意愿的行业协会参与质量共治。第三类是食品相关产品。要依据《食品安全法》,开展食品相关产品从严监管行动,建立“事前许可,事中检查,事后抽查与监测”的全程监管体系。要根据不同材质开展食品相关产品风险监测,扩大监测覆盖面,防范行业风险,发布风险预警信息。要加大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促进行业不断提高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智能化食品包装生产线标准水平,逐步提升行业安全整体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三是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办法》。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推动实现风险信息互联共享、风险快速通报和联动处置。统筹全国风险监测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全国一盘棋。以社区、乡镇、学校为重点,以安徽、上海、广东、四川等地为主要试点,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全国推进建设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围绕重点领域消费品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兴业态等领域的共性需求,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试点示范。用好履责约谈、风险交流、跟踪抽查、跟踪监测等职能手段,强化风险综合处置,提高风险应急反应能力。

四是筑牢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数据库,全面掌握检验机构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实”,为推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加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分类监管工作力度,加强督导和抽查,探索开展异地交叉考核评价工作,加强结果应用,持续提高分类监管工作有效性,促进检验机构规范检验行为、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开展监督抽查结果复检试点工作,对监督抽查的产品留样由不同检验机构进行二次检验,通过对检验结果的比对,校正检验偏差,督促检验机构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技能大比武活动,对人员能力、检测水平进行“同场竞技”,激励检验机构提升检验水平。

(三)推进关键制度改革。全系统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改革步伐,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以改革创新谋发展新路、布发展新局。

一是推进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要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扎扎实实向纵深推进生产许可证改革工作。要加大取消下放力度,对生产许可管理的60类产品,根据产业规模、获证数量、技术水平、抽查结果以及产品自身属性,逐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综合分析,全面研判质量安全风险高低,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取消和下放一批生产许可管理的类别。要加大改革试点力度,总局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放管服”要求,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特别是在取消发证检验、简化现场审查、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在全国推开创造和积累有益经验。要加大法制跟进力度,对探索实践中已经突破现行法规规定的做法,要抓紧开展修法工作,巩固和确立改革成果,保证整项改革在法制轨道上进行。今年要启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总局立法计划,争取在今年有阶段性成果。要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对取消生产许可管理的产品,绝不能一放了之。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财政部,加大对事中事后监管的财政保障。将进一步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做到应查尽查。对不适宜开展监督抽查的,加快建立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的质量安全评价机制,指导督促企业保持必备生产条件。对质量安全风险度高的产品和企业,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对企业始终保持严查严管的态势。

二是完善监督抽查制度。要强化制度基础,组织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分类标准》,统一省抽、国抽的产品类别划分和名称表述,统一全国监督抽查数据的统计口径;以抽查产品、地域、领域为单元,逐步建成适应各类监督抽查要求的企业名录库和承检机构名录库,与统计部门、省级质监部门实现企业库信息互通共享,及时更新完善“两库”。进一步完善我们已开发使用的随机抽取配对软件,推广扩大应用范围。要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承检工作规范,加快推进抽检分离,逐步推行全程可视化监控和盲样检测,加大承检工作质量考核,实现监督抽查过程精细化管理。要强化结果运用,加大地方抽查数据的采集力度,逐步将全国数据整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重点行业、不同区域、特定领域的质量状况,为质量监督、质量提升提供支撑。要强化反馈机制,及时向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有关部门通报抽查结果,反馈抽查中标准实施信息、相关资质管理产品的监督抽查信息,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工作提供监管数据支持。

(四)继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履行生产许可的政策约束职责,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全系统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扎实有力地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一是摸清底数,科学精准去产能。各级质监部门要全面摸清本辖区钢铁、水泥产品生产企业底数,包括获证情况、生产状况和工艺设备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加快引导过剩产能退出。对于被地方政府列入去产能名单、关停的企业,要及时办理撤销、注销生产许可证手续;对于许可证有效期满,且无法按时延续换证的“僵尸企业”,要及时办理注销手续。二是加强监管,严抓狠治去产能。各级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生产许可和监督抽查的威慑作用,不断加大许可和抽查工作力度。今年总局将继续组织开展钢铁、水泥产品获证企业全面排查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与地方质监部门开展的监督检查形成联动,实现对获证企业后续监督全覆盖。对未能保持获证条件、监督抽查不合格、存在违规新增产能,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撤销生产许可证;对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生产“地条钢”、使用淘汰设备的企业,要立即撤销生产许可证。三是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推动行业质量提升化解过剩产能。全系统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既要积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将质量提升和去产能有机结合,多措并举优先扶持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健康发展,带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为合法、先进企业腾出市场和发展空间,挤出落后产能。

(五)促进电商产业健康发展。产品质量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今年全系统围绕电商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培育“品质电商”专项行动。一是加强源头治理。电商产品集聚区越来越多,淘宝镇就有130多个、淘宝村有1311个。针对这些电商产品生产集聚地,要加大力度推动地方政府打造电商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今年要围绕纺织服装、床上用品、大小家电、儿童用品、旅行箱包等5大类网上热销的消费品,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电商产业集聚区培育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地方质监部门要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引导企业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生产源头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二是推动电商平台完善品控体系推动主要电商平台建立健全品控体系,通过标准宣贯、质量管控培训等方式,帮助电商平台堵住品控漏洞,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自检能力,切实负起网购第一责任。三是推动电商标准制修订充分发挥质检部门标准化和技术人才的资源优势,坚持以标准为引领,制定一批电子商务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和电商实名制、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标准过滤网购中的不规范产品、不规范行为和不规范电商,实现电商产品质量源头可追溯、过程可查询,净化电商生态。四是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监督抽查要利用电子商务积累的大数据优势,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监管。收集分析消费者的投诉评价信息,聚焦“触网”生产企业质量问题,精准锁定监督抽查对象。丰富“神秘买家”网上买样等手段,完善买样、检测等监督活动全过程取证模式。建立健全市场反溯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追溯线下生产企业。建立联动高效的属地查处机制,加大打击力度。五是推动落实信用管理推动全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和电商平台之间、电商平台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今年要重点落实联盟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承诺,联盟要对不能兑现这一承诺的成员“清理门户”,倒逼联盟成员各自“清理自己的门户”,在电商平台上真正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为形成电商产品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六)全面提升智慧监督水平。全系统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实施“互联网+质量监督”,推动全国质量监督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智慧监督、精准监督。一是推进业务信息子系统统建共用。今年监督司将在信息中心指导下,先摸清各省质量监督业务各个子系统开发应用情况,加快完成监督抽查工作信息平台、生产许可证网上审批管理平台、检测检验技术机构分类监管信息平台、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信息平台几个业务子系统的整合完善。在此基础上,促进实现全国质量监督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二是探索搭建产品质量智慧监督平台。引导企业、行业协会、检验机构等主动采集、开放数据,汇集和整合政产学研检各类质量信息资源。大力推广物联网、防伪标签、商品条码等技术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应用,采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加强对产品数据、质量检测数据、质量安全舆情等海量信息的“聚类分析”,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质量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搭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智慧监督平台,推动精准监督。三是加大质量监督信息的开放应用力度。充分挖掘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宝库”,搭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深度开发质量监管数据,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质量服务。

同志们,担当赢得未来,实干铸就辉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作风,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质量获得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