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先行先试
◎国务院部署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上海市工商部门坚持法治保障和底线思维原则,依托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商事制度改革,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些已经在全国推开,改革实施一年来取得良好成效。
◎在促进市场主体平等化方面,基本消除差别化措施。在投资领域,自贸试验区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做到内资外资在市场准入阶段待遇一致。在形式上,改革企业营业执照样式,所有企业使用统一版式营业执照,体现法律地位平等。
◎在促进投资方式自由化方面,积极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简化了外资准入手续。目前,负面清单管理理念获得普遍认可,其模式在上海众多领域得到借鉴、复制。
◎在促进行政管理高效化方面,探索实施企业设立工商部门“一口受理”服务机制。“一口受理”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企业4个工作日即可取得营业执照。
◎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率先试点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按3%的比例随机摇号生成首批315户抽查企业,为全国开展抽查工作积累了经验。
◎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自成立至2014年年底,自贸试验区内新设企业14930户,远超原上海综合保税区过去20年的企业存量(8996户)。
◎2014年3月1日起,上海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社会投资热情高涨。3月至12月,全市新设企业20.0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0.7%;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69万亿元,增长2.2倍。
◎截至2014年年底,上海市各类市场主体共168.22万户,比上年增长15%。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2014年新设第三产业企业20.55万户,比上年增长48.5%。
◎至2014年年底,有54万余户企业公示了年报信息,14.6万户个体工商户完成了年报,近6万户企业公示了13.4万条即时信息。
广东 放而不乱
◎建章立制。2014年,广东省先后印发全省商事制度改革方案及工作方案,开展《广东省工商登记管理条例(草案)》的立法工作,通过持续立法立规,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夯实改革的法治基础,实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按照《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要求,全面实施“先照后证”改革。
◎推行网上注册大厅服务,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工商部门所有行政事项均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进驻率100%。
◎探索实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等“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扩充公章刻制、社保登记等,企业一次申请就能完成多证同发。
◎出台《广东省市场主体许可经营项目监管清单》及《广东省市场主体住所或经营场所许可监管清单》,厘清工商部门和其他审批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在市场主体监管中的职责,推进各部门制定后续监管办法,市场监管基础进一步夯实。
◎健全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对严重违法企业采取信用联动惩戒机制,被公示违法违规企业在政府采购、申请贷款、工程招标、土地出让等方面受到限制,初步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效应。
◎“增”,即市场活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30.6万户,其中各类企业49.9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17.9%和41.4%。新登记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为85.6%,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全省新登记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591.6万人,比上年增长32.1%,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减”,即市场准入审批大幅减少。省政府出台登记前置审批和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将121项前置审批中的109项改为后置,保留12项,前置审批压减率达90%以上。
◎“强”,即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系统梳理各部门监管责任清单,形成260项许可经营项目监管清单和6类生产经营场所监管清单,市场监管基础进一步夯实。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已报送年度报告的市场主体达188.2万户,其中企业年度报告户数达103.7万户,报送总量排名全国第一。
◎“稳”,即市场秩序稳定向好。在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2014年全省查处无照经营案件、消费维权投诉分别比上年下降17.5%和7.3%,其中立案查处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下降33.4%,实现了放而不乱、放而有序。
北京 大胆创新
◎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开通企业信用信息自行申报功能的地区。目前,有近10万户公司通过企业信用网向社会公示了注册资本认缴和实缴情况。
◎改革以来全市办理工商登记业务超过120万件,增势明显。全市各级登记机构积极采取延长服务时间、设置潮汐服务窗口、扩大直接核准制范围等措施,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引导企业和申请人运用预约办理、网上登记、个性化告知、执照寄递、“零见面”等非现场服务方式分流现场压力,便捷高效地享受改革新政。
◎目前,全市60%以上的登记业务在网上申请,全程寄递“零见面”办理的数量持续扩大,超过50%的登记事项适用直接核准。
◎加强与许可审批部门的衔接。在颁发营业执照的同时,向申请人发放《后置审批事项办理告知书》,提醒企业在取得工商登记后需依法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
◎制定《“先照后证”事项经营范围登记暂行规范》,统一规范经营项目表述用语,结合北京市产业禁限政策做好“先照后证”政策的贯彻落实。截至2014年年底,国务院确定的113项工商登记“先照后证”事项已经在北京市全面实行。
◎牵头并会同税务、质监、统计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实行企业准入“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工作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下发。区县政府将“三证合一”办理范围从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扩大到公章刻制备案和统计登记等企业准入环节需要办理的其他一般性事项,并大胆创新,在多证合一、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尝试,不同程度推出了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完善、流程更为优化、资源更为集约的工作模式。
◎目前,全市超过3000户企业通过“三证合一”模式一次性领到了进入市场所需的多种证照,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改革以来,更多个人投资者倾向于以企业形式投资兴业,促进了北京市市场主体结构和质量的优化。全市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户数量比从改革前的1.33增长至现在的1.54。
◎2014年,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4年12月底,第一、二、三产业企业比重为0.57∶7.5∶91.93。服务业企业比例高,反映了北京作为服务型城市的显著特点。
◎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设科技型企业、金融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增幅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服务型科技企业、资本市场服务企业、商务服务企业等核心产业企业,增幅超过60%。
江苏 网络故事
◎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为认缴登记制,创业活力明显释放。截至2014年年底,江苏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557.31万户,比2013年年底增长1.14%;注册资本(金)125046.97亿元,比上年年底增长15.71%。
◎2014年在承接国家层面“先照后证”改革事项的同时,推出全省78项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到年底已有3.47万户企业办理“先照后证”登记。
◎由江苏省工商局开发的并联审批系统在宿迁、镇江、南通、昆山四地试点,目前试点地区参与并联审批的前置许可部门有27个,建立了“一窗受理、一表填报、信息共享、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全程监察”的审批登记工作流程。目前,并联审批和“三证合一”制度改革进展顺利,7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区已推行并联审批系统,3个省辖市和6个县区开展了“一证三号”试点工作。
◎在全国率先推出以国家工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识别系统为信任源点的电子营业执照签发管理应用服务系统,免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15783份。目前该系统在全省公司设立登记中的应用率达40%,南京市已达90%左右。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公司2314户,网上登记率达73%以上。
◎制定《市场主体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14年3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日均访问量达12万人次,信用约束效应初步显现。
◎2015年1月4日启动全省首次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按1%的比例,共抽查17855户企业。抽查结果显示,正常公示的14450户,占抽查总数的80.9%;未正常公示的3405户,占抽查总数的19.1%。
◎在原有黑名单管理制度基础上,将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监管难点、直接关系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9类失信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
◎2014年,批发和零售业新登记企业户数依然位居各类行业榜首,达10.83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36.18%。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企业户数总和为18.21万户,占到新登记企业总数的60.82%。
◎从增速看,现代服务业2014年度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增速位于前列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户数比上年增长79.4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61.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50.97%。
◎2014年,全省新增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者162.16万人,第三产业投资者占到投资总人数的80.05%。
广西 稳步推进
◎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满意度高达98.5%。
◎企业数量与资本规模同步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1月31日,新登记企业84457户,同比增长33.87%。其中,新登记公司制企业65278户,同比增长99.16%;新登记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达3995.82亿元,同比增长112.65%。全区实有企业户数447607户,同比增长20.54%。
◎非公资本投资明显增加。新登记私营企业81774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7.18%。新登记外资企业308家,同比增长26.75%。其中,港澳台企业新登记111户,同比增长48%。
◎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营业执照由原来的15种格式减为1种版本8种格式;登记提交文书比原来减少29种34个;营业执照的发照期限由改革前的7日~10日提速至现在的2日~3日,通过“绿色通道”甚至可以当天、当场发照。
◎诚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全区共有434235户市场主体完成年报公示,11820户市场主体公示即时信息,累计公示即时信息40591条。2521万多人次在公示系统进行了查询,系统访问量约3583万人次。初步呈现出从“要我年检”向“我要年报”的良好转变。
◎自治区政府制定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时限和工作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区工商系统推进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2014年6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7月2日自治区政府以第104号令发布,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首个以地方政府规章形式出现的法律文件,为广西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4年12月23日上午,在广西防城港市及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发出了广西首批“三证合一”证照。两地所辖区域内资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将不用再分别跑手续办审批,一个窗口全部办结。
◎自治区工商局将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一般性企业的登记权限下放至企业所在地工商登记机关。这是自治区工商局有史以来企业登记管辖范围最大的一次调整,也是登记权限下放力度最大的一次。
河南 活力迸发
◎省政府制定下发了《河南省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的规定》,进一步放宽住所条件,释放场地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鼓励支持投资创业。
◎省工商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的意见》,确保改革的顺利启动和实施。
◎工商部门建成并开通了河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报公示制度实施以来,截至2014年12月31日,河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页面访问量达到8577.3万人次,查询量达到3711.8万人次。15.47万户企业通过公示系统报送公示了2013年度报告,公示率29.7%;20190户企业公示了71915条即时信息;311977户个体工商户提交了2013年报,年报率16.0%,其中通过公示系统自主公示年报占60.1%。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7万户,比上年增长20.3%;新登记市场主体资本总额1.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
◎改革后不再限制出资方式、出资时限,促进了投资者选择产权清晰、管理规范的公司作为企业组织形式,市场主体结构实现升级。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新登记公司制企业14.1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6.8%。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15.29万户,比上年增长90.2%,高出企业总体水平2.4个百分点;新登记私营企业资本总额7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高出企业总体水平38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第三产业市场主体达282.48万户,比上年增长26.3%;第三产业市场主体资本总额达2.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8%。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全省市场主体数量和资本总额增长贡献率最大,分别达86.2%和65.9%。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326.29万户,比上年增长26.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实有资本总额4.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3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总量及资本总额增速均创近5年来新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确定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的企业信息公示工作。联席会议由发改委、商务厅、质检局、工信厅、食药局、环保厅、安监局、农业厅等40个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
湖北 撬动支点
◎湖北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一年,撬动了湖北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支点,加快了湖北“建支点走前列”的步伐,也得到了湖北省党政领导的好评。
◎2014年3月1日,除特定行业外,全面放开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拉开了全省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2014年3月26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市场主体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允许在安全、环保、不扰民的前提下住宅改作商用。
◎2014年6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司自主公示股东出资信息工作。2014年7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自主申报公示年度报告制度,截至2015年2月12日,全省已完成年报公示的企业达27.7万户,年报率48.3%。
◎湖北省工商局还建成信用公示系统和网上登记系统,在全国率先开通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与国家工商总局联网应用,访问量达4012万多人次。
◎2014年7月底在全省开通运行了网上登记业务系统,截至2014年10月底已办理网上登记业务7435余件。
◎2014年7月,枝江等市县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一窗受理、三证联办、三证合一”工作机制。7月15日,发出全国首张加挂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的工商营业执照,尝鲜“三证合一”。
◎2014年9月1日,实行“先照后证”,将107项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仅保留53项前置审批事项。武汉东湖高新区、宜昌、襄阳只保留金融行业等10余项前置审批事项。
◎2014年11月18日,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实行负面清单管理。2014年12月17日,在宜昌开展全省首次企业公示信息抽查,2015年1月在全省全面铺开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截至2月13日,全省工商系统已公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信息386户。
◎2014年,湖北省市场主体在连续4年高增长的前提下,放量创新高。全省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87.85万户,注册资本(金)5780.56亿元。
◎2015年,湖北省工商系统及时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目录,扩大“先照后证”范围,并允许有前置审批且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办理筹建登记。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宜昌在全市推广“三证合一”,其他地市在“三证联办”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一照三号”,积极开展“一照一号”试点的顶层设计,加快“三证合一”改革步伐。
浙江 争当老板
◎自2014年年初浙江启动以降低商事主体登记注册门槛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政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业热情。浙江省工商局《市场主体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全省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76.5万户,总量突破420万户,在册企业达到127.1万户。浙江现在平均每13人中就有一位是老板,平均每43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全国最高。
◎浙江省工商局从去年年初全面落实企业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等商事制度改革举措,推行筹建登记改革,推广“多证联办”,在全国率先开发网上企业名称自助查重系统。部署各地开展“三证合一”改革试点。
◎2013年浙江率先试行商事制度改革,最早释放改革红利,2013年新设企业比上一年增长80%以上。在此基础上2014年持续发力,全省市场主体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省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76.5万户,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20.7万户,比上年增长13%。其中,全省新设企业23.6万户,企业总量达到127.1万户,增长17.1%;新设个体工商户52.3万户,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286.9万户,增长11.4%。
◎截至2014年年底,浙江省在册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达12.6万亿元,其中企业注册资本12.3万亿元,占97.6%;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1948.1亿元,占1.5%。
◎2014年全省新设企业23.6万户,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0.6万户,占2.5%;从事第二产业的有6.2万户,占26.3%;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6.8万户,占71.2%。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高出6个百分点。
◎从2014年新设企业的行业分布看,排在前3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8.9万户、5.1万户、3万户,占新设企业的37.7%、21.6%、12.7%。从增幅看,新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13.5%、68.6%、67.2%,在各行业中排名前三。新设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企业分别比上年下降18.8%、12.9%、12.6%,降幅明显。
福建 独具特色
◎《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目录》是全国首个由省级政府公布实施的,福建是全国保留前置许可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
◎出台了《市场主体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试行意见》《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抽查实施办法(试行)》和《福建省工商系统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7个规范性文件,确保改革前后有序衔接并依法规范运行,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保留较少,将227项前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大幅压减为银行、非银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限制类外资、民爆等7大类17项。
◎延伸“直接登记制”,允许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免予提交审批部门文件,直接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这是福建省独具特色的一项改革举措。2014年全省通过“直接登记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79户,投资总额14.9亿美元。
◎制定《福建省工商系统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从2015年1月起试行。厦门对列入异常名录的企业,在申请相关资质、招投标、开展金融业务时给予限制,形成有力的信用约束。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福建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48个中直、省直部门制定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实施办法,明确监管责任。强化信息公示,推动社会共治。部门间共享信息15.86万条,平台查询量1600多万人次。
◎改革后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
◎改革对引导创业、促进就业贡献作用明显。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756.68万人。商事制度改革以来(2014年3月~12月),新增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20.92万人,其中新增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8.25万人。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公司制企业10.22万户,内资企业10.8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0.53万户;新登记外资企业1462户,在连续两年负增长后实现正增长。
◎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对资金依赖程度较低的新兴行业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新登记企业数量成倍增长。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飞速发展,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数量是2013年同期的4倍多,其中新登记文化和艺术企业1461户,是2013年同期的5倍多。
吉林 重点突出
◎2014年5月,明确了改革8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二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三是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四是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五是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六是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七是构建权责一致的后续监管体系,八是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截至目前,前6项已经全部完成,第七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八项将于2015年全面推开。
◎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早在2012年8月,吉林省就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先照后证”改革,累计有3.1万户企业因此受益,平均节省了3~6个月的筹建时间。这一做法先后得到中编办、国家工商总局的充分肯定。
◎开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14年10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向社会全面公示工商部门掌握的企业登记、备案和行政处罚信息,受到广泛欢迎。迄今系统访问量已超过800万人次。
◎由年度检验改为年度报告公示。从2014年10月1日起,吉林省全面推行了年度报告公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年度报告的重要意义,指导市场主体申报年度报告信息。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省已有42万户市场主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了年度报告并公示。
◎先后召开2次新闻发布会,组织2次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开展4轮省内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对改革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据不完全统计,省内外媒体累计发稿276篇,被各大网站转载2万余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14年3月至12月,全省新登记企业45329户,新增注册资本(金)3219.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8.17%和243.49%,增幅双双创历史新高。新增企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6.2%,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1.7个百分点。
◎改革以来,成功催生了一大批容纳就业的“蓄水池”。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带动全省新增就业人口89.1万,是2013年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1.47倍;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20.2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湖南 简政放权
◎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本着先行先试原则,省政府决定在长沙、郴州开展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改革后,长沙市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少至19项,郴州市减少至16项。
◎截至2014年11月底,湖南新登记企业9.01万户,注册资本4193.0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3.76%和95.01%。
◎长沙、常德市工商局对新登记企业开展以电话调查为主的抽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新登记企业中大部分已经开业经营。其中,常德调查100户,已开业85户;长沙调查100户,已开业62户。
◎2014年前11个月,全省共创办私营企业87198户,比上年同期增长76.79%;注册资本362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18%。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分别占全部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6.75%、86.43%,是投资创业的绝对主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将湖南省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全省网络商品交易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主体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截至2014年12月末,全省共有网络经营主体43.49万户,比上年增长8.56倍,网络经营主体占到了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六分之一强,年网络商品交易额接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新登记企业中,登记注册户数增幅前5位的依次是信息软件业、居民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34倍、2.24倍、1.88倍、1.67倍、1.43倍,其中有4个属于现代服务业。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增幅前5位的行业依次是信息软件、教育、卫生社会工作、居民服务、文化娱乐,分别增长7.77倍、5.3倍、4.95倍、4.34倍、3.65倍,全部是现代服务业。这充分证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湖南省市场主体的投资热点。
◎与改革配套的“一次性告知制”“免费登记制”等便民措施的实行,使行政综合审批效能提高70%以上。
◎湖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有220多万户企业基本信息可供查询,访问量达到了82万人次,累计公开市场主体违法行为记录3.16万条。违法行为记录约束已在各类招投标审批、金融信贷和有关行政审批中逐步运用。
甘肃 井喷效应
◎从2014年3月1日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到2015年3月1日,甘肃省新增市场主体21.1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金)3263.01亿元,同期对比分别增长98.36%、85.73%。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到114.15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1.3万亿元。
◎2014年2月28日,印发《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随后出台《关于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出允许经营场所“一址多照”等一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
◎2015年2月2日,甘肃省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诞生。今年该省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大力推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
◎为了不让改革红利在服务环节上“打折”,甘肃省工商局从2014年3月1日起,上线运行了自主开发的“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系统”,申请人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同时跟进出台的就近属地领取的政策,申请人足不出县就可拿到《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全面开展了清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备案制管理事项的工作,由2001年的101项减少到现在的17项,减幅达到83%,目前仅保留了10项行政许可和7项备案制管理事项。
◎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了以企业信息公示为核心,以外网数据中心为重点,以工商“云平台”为支撑,以公示系统、年报系统、抽查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与全国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上线,向社会开放服务。
◎工商“云平台”在全省工商系统登记注册窗口的全面运行,实现了100%的工商登记业务在网上流转,100%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在网上运行。系统上线运行8个月来,社会查询和访问点击量达850万人次,已有11.5万户企业通过该系统报送了年报资料。
◎目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全省107.5万户市场主体的登记信息都已通过系统向社会公示——甘肃工商的“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
◎采取多级联动方式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分类抽查监管。目前,在兰州、天水、张掖、金昌4市试点的基础上,已抽查市场主体23535户,抽查率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