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淮安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推进法治监管
  • 发布时间:2025-09-12 09:14     信息来源:江苏省淮安市市场监管局

今年以来,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法治监管,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了市场监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强化制度约束,防止任性用权。(一)规范处罚裁量。修订优化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清单、不予行政强制措施清单等若干推进服务型执法及规范执法行为的制度文件,构建了覆盖执法管理全过程、各方面的制度标准体系。今年1-8月,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免罚案件190余起、从轻减轻案件640余起,免罚减罚金额5500余万元,有关做法入选江苏省委深改委可复制推广经验做法清单。(二)优化执法服务。出台《推行服务型全链条执法指导意见》,强化执法前教育预警,通过普法宣传、法治体检,列出常见易发违法行为并给出风险化解提示,引导企业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执法中分类施策,鼓励市场主体自我纠错,提供差异化靶向服务;强化执法后巩固提升,通过涉案主体“回头访”、具体事项“回头看”、相关产品“回头检”等方式帮助经营主体合规经营。

二是提升法治能力,锻造执法铁军。(一)创新开展典型案例轮值评审交流机制。组织县区局轮流开展了6期评审交流会,通过现场推演、案件复盘等方式,深入剖析153件典型案件难点焦点问题,挖掘经验做法,建立类案执法“对照表”,统一执法尺度,促进个案审理向类案监督提升。7起案件入选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典型案例。(二)常态化开展案例写作行动。4年多来共编印57期、近600个案例,发挥执法案例指导宣传功效,统一了投诉举报的受理条件、规范了处罚案件裁量尺度、培养锻炼了一批勤思考、会办案、善写作的执法骨干。(三)实行重大案件“专案组”项目化管理模式。推行“以市局执法稽查机构为牵头,以县区局执法稽查队伍为主体,以上下联动为纽带”的执法联动模式,所交案源办结率100%,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把好执法尺度,做到宽严有度。(一)推行“邀约式”执法模式。鼓励企业选取风险系数大、管理易忽略的重点部位提出邀约检查申请,检查结果不纳入监督执法程序,不实施行政处罚,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由执法人员现场指导并提出整改意见,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培养企业合规意识。(二)探索实施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在食品药品领域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在立案、调查、行政执法信息公开等各环节对涉案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并作出有效防范和处置,最大程度降低行政执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三)健全涉民营企业执法检查报备制度。检查均需填报《执法检查表》,向法制机构备案后方可入企检查。不出具表单的,企业可拒绝检查。同时,将政策法规宣传、风险排查管控、合规经营指引等服务贯穿于执法全过程。(四)加强执法检查统筹。联合多部门对重点行业检查事项进行汇总取重,“汇总取重”任务开展比例达100%,压减涉企检查比例达53.4%。《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介我局“双随机”监管工作,“合并联合”压降涉企检查频次做法获司法部领导批示。

四是注重法治创新,提升监管效能。(一)建立“三书同送”工作机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指导建议书》《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告知书》,告知处罚相对人被处罚后需履行义务、整改建议、信用修复等内容,实现“处罚即整改、处罚即教育”。(二)加大非现场检查力度。在食堂餐饮、药店等设立非现场检查渠道,基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实时监控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广告、网络交易等行业,全面开展非现场检查,运用互联网监测甄别发现存在违法问题。(三)推进差异化检查。推行食品安全“三分监管”,根据食品企业规模、风险控制能力、信用状况等将其划分为若干风险等级,高风险等级经营主体被检查次数可达每年4次,低风险经营主体被检查次数减少到2年1次,有关做法入选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可复制推广经验做法。(来源:江苏省淮安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