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巡礼 |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 发布时间:2025-09-10 16:48     信息来源: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江苏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栏目引语】

广告产业链接供给与需求,是畅通循环、提振消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传递健康审美观、理性消费观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更是服务品牌建设、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广告产业园区是广告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吸引广告及相关产业的经营主体入驻,园区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地方政府和属地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广告产业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推动广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

产业多元

活力迸发的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690号,园区发展与城市战略转型紧密相连。2013年,顺应昆明市“退二进三”战略,园区“腾笼换鸟”,从传统工业转向以“广告创意+科技”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紧跟城市发展新方向。

2016年3月,原工商总局认定昆明园区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这既是对前期建设成果的肯定,也为园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园区自此站在更高起点,肩负推动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新时代,园区紧跟党的步伐,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有机结合。依据国家“十四五”广告产业发展规划及省市区产业规划,明确自身定位为“云南民族文化创意孵化基地、云南旅游文化传播窗口、云南微小品牌孵化推广平台、南亚创意潮流聚集地”,稳步推进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

区位与资源优势明显

独特区位优势:云南地处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依托这一区位优势,有利于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广告产业国际化发展。

文化资源丰富:云南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彩、独具特色,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有助于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告作品和品牌形象。

人才资源集聚: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地处昆明市一环路边,这里不仅是云南省知名高校云集的“学府创新创业走廊”,更是践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沿阵地,汇聚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深厚的科教创新底蕴,为广告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成熟

发展模式多元:形成了“一核多园”的空间发展格局,以金鼎园区为核心区,包括拾翠民艺主题园、云纺文创园、金鼎1919艺术园、同景108智库园等分园,各分园在民族民间工艺、非遗文化转化、艺术展览、时尚演艺、创意艺术设计等方面特色鲜明,协同发展。

运营模式市场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区域内的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平台运营、数据监测分析、政策服务、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广告文化创意及对外交流活动举办等工作。

园区产教融合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自成立后,联合全省11所高校发起成立云南省广告教育联盟,与多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创实训基地、产业学院,还在老挝设立产业学院基地,深入推进“双园双业”合作。在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园区携手高校和行业机构,牵头成立云南省广告与品牌研究院、云南省文化出口基地研究中心,构建政产学研金一体化服务平台,探索多主体科研团队组建机制,开展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助力区域发展、乡村振兴与国际传播。

同时,云南省广告协会、云南民族大学与上海市广告协会、上海大学依托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和云南省广告与品牌研究院,合作成立的“沪滇广告与品牌联合研究与协同促进中心”,通过开展市场调研、设计创意、品牌推介、产品展示、赛展节坛等方式,积极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升“云品”的市场开拓力。

经验总结

产学研深度融合,携手多所高校,共建教育联盟、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推动“双园双业”合作,为产业输送适配人才;共建综合服务平台,联合高校、行业机构成立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搭建政产学研金一体化平台,探索科研合作,助力区域发展;推进国际合作,在老挝设立产业学院基地,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探索广告产业国际化路径;在政府指导下,利用政策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园区全面发展。

未来展望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十余年的发展,也是产教融合十余年的发展。园区通过产教融合,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园区数字化转型发展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和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和资源经济”三大经济的部署,园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开展高校和园区、专业和企业的“双园双业”合作,通过“研”水平的提升直接指导“产”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未来,产教融合在园区可持续创新发展中凸显重要作用,园区将继续以“双园双业”合作为载体,以培育优质复合人才为抓手,以服务云南品牌经济发展为目标,将产教融合的成果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让“研”的深度与“产”的高度在螺旋上升中实现新的突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升级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