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引领“AI+制度”双引擎驱动 构建招标投标智能化监管新典范‌
  • 发布时间:2025-07-31 18:38     信息来源:地方动态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淮安市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创新构建“制度重塑+科技赋能”双引擎,率先在全省实现建设工程招标文件智能化公平竞争审查全域覆盖。这一改革创新传统监管模式,以“联审”机制、“云哨”预警、“图谱”筛查三大创新实践,树起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公平竞争审查数字治理新标杆。

‌首创“七部门联审”机制打破监管孤岛‌

淮安市打破部门壁垒,创新构建“1+7+N”协同监管体系,联合住建、交通、水利等7个主要行业主管部门,推出了首个工程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程,并发布《招标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将过去分散在38份政策文件中的政策标准,整合成十大类17个维度96个可量化、可操作的智能审查点,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通过建立“一标一档”电子台账,实现从资格审查到合同履约的全程留痕、责任可溯。数据显示,新机制实施后,跨部门协同审查效率提升60%,发现排除、限制竞争条款的概率是传统模式的3倍。

‌“交易云哨”上线全周期风险智能预警‌

作为改革核心的“淮上清风·交易云哨”平台,在其七大预警模块中,公平竞争识别系统尤为突出,通过分析超过200项投标文件特征值,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通过数据比对发现不合理资质门槛,精准识别“指定本地服务机构”“不合理资质分级”等潜在违规行为。在某县某项目的招标案例中,系统借助语义分析模块识别出“中标单位承诺第一次支付进度款前,引入外资50万美元,并经招标人确认。”这一异常条款,并结合招投标法规库进行合规性校验,触发三级风险预警。经核查,该条款通过设置与项目无关的涉外资金门槛,实质构成对本地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歧视,属于变相地方保护行为。

‌知识图谱+语义分析机器裁判员上岗‌

为解决招标文件中潜在的歧视问题,淮安研发国内首款针对招标负面行为的知识图谱,搜集了180类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形,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现条款智能解析。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包括“本地工程业绩加分”和“指定进口设备参数”在内的32种隐性排斥条款,并提出合规的修改意见。在某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仅用3秒钟就识别出“要求投标人提供外省无备案记录”的违规条款,其审查效率是人工的40倍,准确率达到了100%。

‌改革成效释放营商环境再升级‌

自去年8月全域推行以来,智能审查系统已经高效地完成了703个招标项目,共发现疑似问题线索263条,清理隐性壁垒条款32条,为中小企业释放市场空间超16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引发了“蝴蝶效应”:招标文件编制周期从平均14天压缩至9天,异议投诉率同比下降67%,吸引近3000家投标企业参与淮安项目建设。正如某建设集团负责人所说:“现在投标不再担心‘暗门槛’,淮安的阳光交易让我们敢投入、愿意深入发展。”

淮安实践证明了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的化学反应。省公平竞争审查专家评价称,“这种‘穿透式监管+预防式服务’模式,为全省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淮安方案’。”下一步,我们将在政府采购领域持续深化公平竞争审查,不断拓展智能化监管方式的应用,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改革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