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基层建设 强化基层治理
    四川德阳市市场监管局理顺体制机制
    夯实基层阵地
  • 发布时间:2023-05-30 10:22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

四川省德阳市市场监管局抓住基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契机,理顺监管体制机制,提高监管质效,夯实基层阵地,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两项改革”定思路

顺向优化布局。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德阳市市场监管局统筹布局、顺向调整、优化职能,将基层所建设融入县域和乡村片区规划,综合考虑辖区面积、经营主体、监管力量等因素,推动按片区设所30个,平均每个所覆盖3个乡镇(街道)。优化片区所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便利登记、助企纾困、规范秩序、优化环境等职能作用,积极服务片区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下沉赋能。围绕基层所急所盼,明责赋权、下沉资源,让基层有权、有人、有钱,抓实抓牢主责主业。该局进一步厘清市、县局和基层所三级事权和责任划分,逐步推进市县两级“局队合一”。充实执法力量,德阳市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支队下沉1个大队到分局,3个基层局下沉8个中队到基层所。德阳市市场监管局每年下拨250余万元、协调争取地方财政600余万元支持基层“两化”建设。
  末端治理发力。强化保障、提升素质、规范履职,推动基层治理终端见效。德阳市统一规范基层所办公楼36座、标识标牌198处,优化办事等候区、便民茶水区等办事环境37处,新设党建活动室、职工活动室等42间,配备执法、快检、应急等装备设备454套,完成制式服装统一着装。2022年开展市场监管理论培训、岗位练兵、业务竞赛48期,参与2676人次。近3年新招录69名人员全部下沉基层所。严格基层执法规范,连续6年获四川省“春雷行动”一等奖。
“三项措施”抓推动

政府主导,统筹建设。德阳市市场监管局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按照“试点先行、逐步规范、全面推开”的实施步骤,推动基层市场监管所建设纳入地方建设统筹考虑。以“四个一流”为建设目标,制定任务书和时间表,计划用3年时间分步完成7个基层局、50个基层所“两化”建设。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调剂办公用房,建立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支持充分使用编制、聘用辅助人员、增设公益性岗位、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购买服务等,充实基层所力量。
  系统推进,示范先行。德阳市市场监管局坚持统筹谋划,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基层所“两化”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系统年度十大重点工作进行评价激励。制定基层“两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步骤。在四川省市场监管局首批示范创建基础上,自主打造“1﹢13”(1个县级局、13个基层所)市级示范单位,并在绵竹市全域试点、整体推进,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两化”建设。
  问题导向,标准引领。在示范所打造过程中,德阳市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工作群和工作机制,动态收集基层工作问题,集中力量破解难题。依托绵竹先行示范创建,及时梳理工作经验,规范工作模式,形成《德阳市市场监督管理所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从基本要求、标识应用、业务规范3方面分类制定标准规范,为德阳市市场监管所“两化”建设提供了标准样板。
“四个维度”提质效

突出“片区特质”,以专业监管提升发展质效。在推动按片区设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片区产业发展布局、经营主体特点等,因地制宜设立专业监管所,明确监管服务重点,提升监管服务质效。如绵竹市市场监管局因地制宜设置了旅游片区、化工产业园区等专业市场监管所。

突出“智慧监管”,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质效。争取3000万元政府专项债,用于智慧市场监管建设,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市场监管数据资源。德阳市市场监管局自主研发“基层监管仓”掌上监管系统,通过统一数据标准、监管数据库、一体化检查清单、大数据图谱,实现“一标贯全域、一库清底数、一仓聚监管、一图知风险”,满足基层局(所)快查、预警、检查、共享4类监管需求。
  突出“环境优化”,以便民惠企提升服务质效。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经营主体从开办到营运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打好惠企、助企、便企、安企“组合拳”。统筹把握监管执法力度和温度,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减轻和从轻处罚“三张清单”500余项。探索小微经营主体资产流转服务,搭建企业闲置资产供需对接平台,对接需求400余项、金额近6亿元。绵竹市联合基层银行网点探索个体开办“零成本、直通车”服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突出“基层治理”,以双向融合提升治理质效。德阳市市场监管局将27个基层所工作纳入当地街道(乡镇)统一指挥协调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并参与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基层局下放乡镇事权平均达50个细项以上,在个体登记、食品“三小”备案、食品摊贩管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等方面开展协同共治。有效融合市场监管所业务和乡镇(街道)工作,纳入“一网统管”,做到人员、工作、责任、考核双向融合、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