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有序放开“地摊经济”让市井更有烟火气
  • 发布时间:2020-06-09 10:47     信息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近来,在都江堰市银杏街,人们发现多了一排“铁房子”。它们由52幢整齐排列的集装箱组成,分别披着风格各异的彩绘外衣。这个新设置的便民服务点,不仅让以前到处“打游击”的流动摊点变得井然有序,更让银杏街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情美食街。如今,这样的便民服务点、临时市场、夜市在成都遍地开花。一时间,美食之都因有序放开“地摊经济”而烟火气重新升腾,也让很多人自疫情发生以来,逐渐有了收入来源。

  早在2018年,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区(市)县政府,在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环保、市民生活等情况下,结合当地的具体需要、条件和情况,对在农贸市场内自产自销区域、乡村庙会、便民服务点、区(市)县政府指定的其他场所,按指定时间从事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销售,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简称“两指”经营),依法实施豁免登记,帮扶弱势群体谋生创业。

  “我老婆眼睛看不见,孩子还在上大学,家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政府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主动将美食街的摊位交给我免费经营,我现在正在努力为孩子上学攒钱。”彭州钟楼美食街甜品经营摊摊主庄某忙里偷闲地告诉记者。周边的居民也很满意,“不仅生活方便了,街道也保持得干净整洁。”经营商家和往来市民的点赞,背后是市场监管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一以贯之的践行。

  今年,对于一些小商户来说,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正常生活重启后谋生创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狠抓“六稳”“六保”落实,先后出台《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等文件,提出28条具体措施,加大对个体经营者扶持力度,帮助个体经营者尽快有序复工复产。

  以助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就业为目标,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按照成都市《2020年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发展“两指”经营活动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各种举措积极支持“两指”经营活动,联合地方政府及时设置临时市场、夜市、高铁站点临时摊区等便民服务点,引导、规范腌卤熟食、水果、蔬菜等游商入市交易,并对进入便民服务点的经营者登记、建卡、立档,规范其经营行为。设置统一店招和统一就餐区、推行车辆错时停放、实施环卫清扫延时服务、开展摊区自治等管理手段的介入,也为“地摊”提档升级提供了软性支撑。

  为经营者做好服务的同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没有放松管理。其中,都江堰市统一制作摊贩备案登记信息公示栏,向消费者公示摊贩登记备案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材采购票据和进货台账等信息;彭州市实施摊区自治和积分管理制度,与摊贩代表签订公约,由摊贩负责对本摊区的清洁卫生、市容秩序进行维护,执法人员进行监督、考核。

  支持发展“两指”经营,为摊贩提供规范性的经营场所,既有效化解了城市管理难题,又解决了老百姓生计问题。截至5月底,成都市共设置“两指”经营场所600多个,增加就业岗位3万多个。

 

  编 后

  街边小店“原地复活”,深夜食堂觥筹交错,小吃店、咖啡馆的小方桌摆到了梧桐树下……随着一个个熟悉景象的回归,成都这座“网红城市”又开始逐渐迈向“颜值巅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成都“地摊经济”的复苏,正是当地包括市场监管部门在内的职能部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加快“保民生”步伐取得的成果。“该管起来的,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的,又能够有序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国家治理水平的表现。”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两个月来,成都保障近8万人实现就业,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升腾的“烟火气”里,是百姓小期盼与城市大情怀的交融,这里有城市的温度,更有经济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