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浙江省桐乡市市场监管局引入并深化“AI+非现场监管”模式,在乌镇主会场与濮院分会场构建起全时、全域、全链的智慧监管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从“人防”向“技防”的全面转型,有效提升监管精准度与响应效率。
拓展监管场域,推动模式系统升级
一是全域覆盖,实现无死角监管。面对开放式大会带来的复杂监管挑战,桐乡将原主要用于外卖领域的“阳光厨房”系统,全面拓展至两大景区115家餐饮单位,实现后厨AI监控全覆盖,对餐饮操作全过程实施统一、规范的数字化监管。二是模式转型,提升监管效能。AI系统全天候运行,实时同步视频监控,目前已收集了2000余张照片,自动识别未佩戴口罩、环境不洁、异物入侵等11类违规行为,形成动态视频分析、静态图像评估、设备状态巡检、全时在线监测等核心能力。实施以来,每日餐饮后厨检查覆盖率由21%提升至100%,问题发现能力提升4倍。三是智能闭环,强化主体责任。系统自动生成“AI赋分”与“风险事项”,实时了解餐饮单位赋分情况,对高分单位实施信任管理,对中低分单位增加检查频次并开展指导,形成“线上预警—限期整改—现场复核”闭环管理,推动餐饮单位由“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合规”。
聚焦风险预警,实现监管重心前移
一是智能识别,捕捉动态风险隐患。AI系统重点加强对“动态违规”和鼠患等隐蔽风险的识别能力。大会首日,便对乌镇“两府客栈”后厨摄像头模糊问题发出预警,商家及时整改并经现场复核,有效填补传统巡检盲区。二是数据驱动,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依据系统生成的“AI赋分”结果,对餐饮单位实施分级管理。高分单位接收预警提示,中低分单位则接受重点检查与指导,推动115家单位形成“个性化整改清单”,实现精准治理。三是全时监测,突破传统时空限制。系统通过24小时云端自动巡查,有效弥补传统监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盲区。即使在非监管时段,仍能实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累计处理非时段违规行为16起,实现“监管不断档、责任不停歇”。
推动全域联动,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一是打破壁垒,实现全时全域覆盖。传统监管受制于工作时长与人力范围,存在明显“时间差”与“空间盲区”。“AI+非现场监管”系统通过云端全天候自动巡查,彻底重构监管的时空边界,确保监管无间断、无遗漏。二是经验转化,塑造可复制治理模式。基于乌镇试点的成功经验,桐乡正将“AI+非现场监管”模式系统拓展至“AI+检验检测”“AI+放心消费”等多元场景,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治理工具体系,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升级。三是长效赋能,支撑精细化监管常态。该模式不仅为大型活动保障提供数字化支撑,也推动日常监管向精细化、可持续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精准预警、闭环处置”的长效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