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涌天山 共绘“疆”来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十四五”时期
    高质量开展援疆工作纪实
  • 发布时间:2025-09-26 11:23     信息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曾经满眼戈壁沙漠的新疆,如今已经成为西部大粮仓,粮食单产跃居全国第一;曾经电力短缺的新疆,如今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外送基地,全国22个省份用上了“新疆电”;曾经身处开放末梢的新疆,如今一半以上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境,架起连通亚欧的黄金通道……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勃勃生机迎来成立70周年的荣光时刻。
  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春雷响彻山河,为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锚定了方向。“十四五”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对口援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举全系统之力,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以政策为帆、技术为桨、人才为舵,共同驱动新疆市场监管事业破浪前行,在天山南北绘就“同心共促发展、守护民生福祉”的壮美画卷。
政策为帆:让红利滋润戈壁绿洲
  政策是推动发展的指南针。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对口援疆工作视频会议,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重点领域监管水平等5个方面出台17条支持措施,如同为干旱的戈壁引来“政策活水”;51份涵盖人才、项目、资金、科技的战略合作协议,更让援疆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总局引领、上下联动、援受互动”的格局。
  谋篇布局,落子有声。市场监管总局通过持续性的深入调研与一线指导,为援疆工作奠定了坚实根基。总局及各司局、直属单位领导赴新疆开展调研,推动建立“甘青宁新”网络交易监管协作机制、西北五省区检验检测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并牵头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计量咨询专家委员会,显著增强了新疆在区域市场监管中的枢纽作用。
  “监管护棉”三年行动,让洁白棉朵绽放更高价值。兵地质量补贴实现互交互认,兵地市场全面融合,产业活力进一步激发。“今年,新疆棉花质量追溯精准率达99.89%,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等主要指标全面攀升,创下近6年最好水平,奏响了‘质’‘量’双升的丰收乐章,交出一份保障棉花市场稳定有序、服务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局局长雷永康深有感触地说。
  天山脚下、大漠边缘,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监管总局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授权新疆以联盟认证形式实施“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工程,推动新疆在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进口化妆品备案、疫苗批签发资质认证等方面先行先试。
  从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落户喀什,到进口化妆品备案管理授权落地乌鲁木齐;从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覆盖全疆,到中药创新药“比那甫西颗粒”等原料药获批上市……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精准承接政策东风,将顶层设计的“规划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让新疆的市场环境如天山雪水般清澈,让发展的动能如塔里木河水般奔涌。
技术为桨:让创新点亮特色产业
  在新疆,技术援疆从来不是“隔空喊话”,而是扎根大地的“精准滴灌”。
  “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总局统筹支持中央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各援疆省市局投入大量援助资金。真金白银有力地支持了新疆棉花产业升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反垄断执法、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和基层基础改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监管总局支持建设的“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新疆),已成为中亚地区计量合作的“桥头堡”;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建成,为新疆化工产业筑牢了“安全屏障”。
  有了资金与项目的“硬支撑”,如何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成为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思考的核心课题。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紧抓技术、资源等帮扶契机,加快培育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新动能,精准培育质量标杆企业112家,实施质量强链项目36个。风电、棉花、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3条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条示范链跻身全国百个强链示范项目。
  紧扣新疆特色优势与发展脉搏,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在棋盘上精准落子,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一场跨越千里的倾情援助在天山南北全面展开——
  在吐鲁番,由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成立的国家葡萄及葡萄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新疆),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派驻的援疆专家团队协助国检中心完成CNAS认可评审;湖南省质检院与计量院派驻的专家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先进设备,更有“舌尖上的安全感”。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神器”就位后,新疆葡萄及制品的400余项参数指标实现一站式检测,出口时再也不必远赴内地送检。
  在阿克苏,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援建的网络风险监测平台如同“市场哨兵”,全天候守护2万余家电商主体、20余万种商品。平台运行以来,已对百余条违规线索进行自动识别和预警,为市场监管决策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
  在喀什,上海市质检院的技术专家们带领当地技术人员完成了南瓜的“科技之旅”。他们不仅帮助建立种植加工标准体系,更通过检测分析找到最优生产方案。如今,千亩南瓜地在泽普县开花结果,助力当地6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产出的南瓜产品更是斩获多项国家级金奖。
  在塔什库尔干,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助力打造的“帕米尔牦牛”和“塔什库尔干羊”品牌,通过“保种育种、屠宰分割、冷链运输”全产业链升级走出雪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里的明星“圳品”。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推动新疆8家企业的16个产品获评“圳品”。
  走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广袤大地,只见一座座白色“巨人”巍然屹立。当戈壁的长风推动巨大的叶片缓缓旋转,它输送的不仅是照亮远方的清洁能源,更是“新疆制造”的技术自信。
人才为舵:让智慧扎根天山南北
  夕阳西下,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沐浴在金光中。这种“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树木,正是新疆各族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也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援疆工作的生动写照。
  人才培养是对口援疆的长远之策。在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人才援疆既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暖接力,更是知识与情怀的薪火相传。“十四五”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先后选派14名高层次人才挂职援疆,组织各司局及直属单位、各援助省市局选派172名优秀人才来疆挂职、柔性援疆。他们像天山脚下的胡杨,把根扎在新疆的土地,为这里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传帮带”的故事,在新疆各地处处可见。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组织2069人次专家来新疆开展业务指导,分9批为吐鲁番培训204名技术骨干;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接收44名新疆干部跟班学习,从知识产权保护到碳管理,手把手传授经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与喀什地区市场监管部门依托协调联络机制,积极开展互访交流和业务培训近20次、600余人次,营造沪疆一家亲的良好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里同心,山河共证。一场场培训、一次次指导、一轮轮实践,为新疆播下了发展的火种、团结的信念。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积极谋划,将这份来自五湖四海的智慧火种转化为扎根天山的坚实能力,统筹指导各地州市局用好“走出去”学习锻炼机会,组织业务与技术骨干赴各援疆省市局挂职锻炼124人次,开展跟班学习402人次,参与业务培训、专业进修等844人次,全力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援疆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挑战。身为一名援疆干部,我将始终牢记嘱托,满怀感恩、奋勇前行,为新疆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援疆)陈立波动情地说道。
  乘着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对口支援的东风,“十四五”以来,新疆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迸发,个体工商户净增55万户,总量突破200万户。在这蓬勃生机的背后,是新疆市场监管领域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食品生产领域添加剂“双减”行动纳入市场监管总局创新试点,“校园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岗’制度”入选全国系统2024年“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该局18项主要业务中,在全国系统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的数量从2021年的6项增加到2024年的14项,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朱新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场监管总局的倾力支持,也凝聚着各援疆省市局的无私奉献。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份深情厚谊,把握新契机,努力将对口支援的综合效益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优势,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十五五”援疆蓝图即将铺展。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按照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部署,与新疆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并肩前行,书写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