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16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认证体系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标准制定、计量体系建设、认证推广、人工智能赋能、深化东盟合作等12个方面,部署自治区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建设。
根据《方案》,广西将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认证协同发展,一体推进体系建设,力争到2027年制定发布30项“双碳”标准,新建或改造碳计量标准装置7项,研制标准物质2项,制修订地方计量技术规范20项,涉碳类认证证书总量突破7500张。
《方案》提出,广西要充分发挥标准计量认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碳市场发展壮大,支撑碳排放监测和核算能力提升,助力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推动节能降碳。同时,坚持以人工智能赋能“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双碳”标准预研、编制、宣贯和实施推广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推进碳计量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搭建“双碳”认证全流程材料审核、信息关联整合、辅助决策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此外,广西将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认证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对内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双碳”标准计量认证协调互认、协同会商等机制。对外深化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交流,推动标准互联互通、计量证书和认证结果互认;加强对东盟国家碳交易制度、认证规则及实施成效跟踪研究,深化碳交易政策沟通,推动我国节能降碳、清洁能源以及碳排放、碳足迹、碳汇等相关技术在东盟国家推广应用。
据悉,2024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建立健全广西“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方面,发布《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9项相关地方标准;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蔗糖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广西)等国家级平台,建成碳排放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5项;新增涉碳类认证证书6080张,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利用中国—东盟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中国—东盟“双碳”标准、计量、认证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加强项目对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