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积极探索电梯安全综合治理新路径
  • 发布时间:2025-11-12 10:52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

面对全省80.8万台在用电梯中4.3万台已服役超过15年的现实,山东省如何破解“老龄化”电梯带来的风险难题?如何从监管、技术、资金、人才等多维度系统施策,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一场贯穿省、市、县三级的电梯安全治理攻坚战已在山东省全面展开。
  “我们把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作为治本之策。”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张杰介绍,该局在全省组织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找准风险隐患,提出整改建议,会同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部署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对使用20年以上和使用15年以上电梯中配置水平低、群众投诉多、运行故障率高的老旧电梯“打捆”申报,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山东省获批更新老旧电梯3318台、资金4.9亿元,全省电梯本质安全进一步改善。
  在监管模式创新方面,济南市历城区率先建立了特种设备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累计培训网格员5100人次,2024年各街道办事处向市场监管部门移交有效线索69个。这套体系被山东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列为重点民生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揭榜挂帅重点改革试点创新成果。
  东营市推进电梯“无感监管”试点,依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电梯综合管理系统开展线上巡查,让监管“无感”,并对维保用时异常、照片模糊相似等问题进行线下核查,精准化问题治理让隐患“有感”。同时,淄博市构建“数据驱动、靶向发力”的精准监管体系,将维保电梯数量低于200台、故障率高、投诉量大的单位纳入重点检查名单,实施高频次穿透式检查,并深度挖掘山东省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的数据价值,实时将高风险单位增补至监管台账。淄博市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核查机制,确保维保周期、项目100%符合规范要求。
  据了解,山东省电梯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电梯求援现场平均用时9.7分钟,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0分钟要求;平均救援时间5分钟,做到了及时到达、及时处置。这得益于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电梯100%信息化监管的基础上,持续加强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除设立身份识别码,山东省还对维保情况远程监控、实时监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维保时间过短、现场维保人员数量不符合规定等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在维保秩序方面,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根据维保单位信用等级,推动电梯维保单位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试点,严厉打击虚假维保、以修代保等违法违规行为。作为试点地市之一,济宁市将维保单位信用等级分为A、B、C、D四级,通过山东省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数据自动评价并实时动态更新,按照“先小后大”“先弱后强”原则,对C级、D级电梯维保单位,采取“点穴式”全覆盖监督抽查,提高监管的精准性。
  在维保资金方面,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推进电梯“保险﹢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10个市试点利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及其增值收益、小区广告收益等购买电梯综合保险,有效化解电梯修理、改造、更新等资金短缺难题。
  在维保模式创新方面,威海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域开放电梯按需维保试点的地级市,推行“物联网﹢按需维保”模式,通过加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推行该模式后,威海市平均电梯故障率下降超过70%,电梯应急响应和到场时间均减少超过50%,单台维保成本降低27%,用户投诉率降低73%。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积极推动山东省电梯安全立法,加强法治保障,将电梯综合保险试点扩大至全省16个市。目前,山东省正提前谋划2026年电梯更新改造项目,让老旧电梯“应换尽换”,切实守护群众“上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