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的重要论述。资阳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性地推行融合监管新模式。通过整合市场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流程,实现检查内容的深度融合与检查方式的创新变革,力求以更少的执法力量、更低的执法频次,达到更优的执法效果。旨在探讨推行融合监管方面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以及对未来监管工作的展望,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市场监管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
资阳市市场监管局为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检查频次而推行的融合监管工作方案,旨在通过整合市场监管资源、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检查内容的深度融合与检查方式的创新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内容的融合、检查方式的创新、结果运用的公开透明等方面。通过推行融合监管新模式,资阳市市场监管局有效解决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显著降低了检查频次,提高了监管效能。其具体做法与成效,先后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省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市政府官网等官网及今日头条等网站简报刊载刊发。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问题一直是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国、省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国发〔201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市监信〔2019〕38号)特别是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探索监管创新,对进一步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及综合监管,规范执法活动,减少执法扰民等提出明确要求。资阳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行政监管检查抽查事项,探索以联合促融合、以加法促减法、以联动提合力,以分级提信用的融合监管机制,全面推行“综合一次查”,着力解决检查抽查过多过频的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融合监管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所谓“融合监管”,是根据市场监管工作职责任务,整合市场监管两个及以上业务科室,或者市场监管领域两个以上部门,对同一监管对象的行政检查事项实施“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融合监管。核心思路就是并、减、联,具体在以下工作框架思路上予以体现。
并,就是合并检查事项。在检查内容上,将经营主体登记事项、公示信息、行政许可备案凭证等事项,作为通用检查事项,与其他抽查检查事项一并开展,减少监管盲区。
减,就是减少检查频次、减去不必要的检查计划、将非必要的现场检查转化为线上核查,将有限的监管资源优化配置到终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事项。
联,就是从“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转变。在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部门内部业务条线联合抽查检查,探索文书共用、结果互认、证据相互转换,从简单的监管人员融合进化为监管要素融合、检查结果融合,进一步提高检查质效。
融合监管一般由发起部门制定方案,明确参与部门、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时间、检查频次等相关事项,形成发起部门牵头统筹、配合部门协作对接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我们精准分类2.87万户企业信用风险,在内部13个业务条线全覆盖推进分级分类抽查。
(二)制定融合监管计划。一是明确监管目标。通过融合监管,年度抽查检查经营主体和监管对象频次压减30%以上,实现更高水平的“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二是制定年度计划。本部门,根据《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第三版)》制定年度抽查计划,明确抽查事项、检查对象、抽查比例、检查时间等,统筹制定专项和重点检查药械化非双随机计划并报送至信用监管科进行备案,实行月调度。跨部门,牵头部门根据《资阳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第五版)》,制定年度计划报送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实施。三是梳理抽查事项。按照检查行业领域、检查对象一致的原则,整合市场监管局内部各业务科室的检查事项,形成《资阳市市场监管局融合监管事项清单(双随机、非双随机)》共21项。同时,将经营主体登记8个抽查事项、公示信息2个抽查事项、行政许可备案凭证13个许可事项,作为通用检查事项,与其他抽查检查事项一并开展。动态调整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60项。
(三)构建联合检查机制。一是确定联合检查任务。在内部融合监管中,根据《资阳市市场监管局融合监管事项清单(双随机、非双随机)》,确定融合检查的任务,明确牵头科室、参与科室和抽查事项,确保各项检查任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双随机监管融合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监督检查等16个检查任务,涉及餐饮、价监等13个科室,涵盖餐饮服务、食品销售等18个抽查事项;非随机监管融合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零售企业的监督检查等5个检查任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等6个科室,涵盖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8个抽查事项。在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中,制定了《资阳市2024年度市本级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计划》,将医疗美容、娱乐场所等60个抽查事项,融入广告、治安等52个联合检查计划任务,涵盖卫生健康、公安等21个部门。二是组建联合检查组。牵头科室或牵头部门负责召集各参与科室、参与部门的检查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确保检查组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检查能力。三是制定联合检查方案。各牵头科室、部门会同参与科室、部门制定检查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按照联查计划明确的时间节点,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线上发起检查任务,做到对象一次性抽取、人员一次性选派、检查一次性完成、结果一次性公布,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精准施策”联合查办的工作成效。
(四)实施联合检查。一是抽取检查对象。抽查检查对象由承担各项抽查检查任务的牵头科室、部门,根据A、B、C、D四类风险检查对象合理设置抽查比例,从“天府市场智慧监管平台”“四川省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检查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达100%。二是匹配检查人员。牵头科室、部门抽查检查人员由牵头科室、部门,会同参与科室、部门,按照方案抽取的检查对象随机匹配执法人员,并根据情况调整,确保检查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三是开展实地检查。对随机抽取出来的检查对象采取实地检查、书面检查、网络监测等方式进行。对于需要专业检测或鉴定的检查事项,可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检测、财务审计、调查咨询等工作,并加强对其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今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开展的88次抽查工作共检查企业1424户,涵盖了电子商务、价格行为、广告行为、食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等领域的24大类68个项目。市级部门联合开展的52次抽查工作共检查企业328户,涵盖食品、交通运输、农药、种子、化肥、汽车销售、房地产、燃气、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等36大类60个项目。
(五)强化抽查检查结果公示和运用。除依法依规不适合公开的情形外,要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自对该检查对象的检查结果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检查结果录入天府市场智慧监管平台、四川省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内,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四川)对外公示,检查结果公示率达100%。同时对检查结果严格实行“闭环跟踪管理”,检查合格的直接公示,如有问题需整改的,强化后续跟踪处置,做到“当场处置不拖拉,后续处置强跟踪公示,发现问题100%处置”。
三、经验启示
融合监管新模式,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都在进行探索,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以效仿。因此,必须以创新“探路者”为己任,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以勇于创新、主动作为的精神和毅力,以开拓创新的思维和举措,超前谋划、大胆尝试,为市场监管趟出一条务实、科学、高效的新路。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启示。
(一)注重理念创新,推动监管融合。融合监管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监管壁垒,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协同监管。这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监管理念,从单一的、孤立的监管模式向多元化、综合化的监管模式转变。通过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监管挑战。
(二)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融合效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为融合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监管信息的实时共享、精准分析和高效处置。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融合监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三)注重人才培养,夯实监管融合基础。融合监管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监管队伍。我们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融合监管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同时,还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融合监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加强社会共治,形成监管融合合力。融合监管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我们应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共治的方式,推动融合监管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