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前三季度市场环境形势分析
  • 发布时间:2020-03-05 15:28     信息来源:综合规划司形势分析处
   

 

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维护公平竞争,坚守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加强消费维权,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准入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保持较快增长

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企业和产品准入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准入便利化水平。证照分离在自贸区启动全覆盖试点,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31个省份出台压缩至5天内的政策措施。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工业产品由24类减少至10类,企业平均取证时间压缩至8个工作日临床急需药品、创新医疗器械加快上市。准入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据国家信息中心对5439万条互联网数据的分析,网民对前三季度准入环境正面评价占比92.0%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达到93.3%,比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一)市场主体持续较快增长,对就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延续良好发展势头,新设1766.4万户,同比增长13.1%。其中,新设企业542.2万户,增长8.2%,日均新设企业1.99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210.9万户,增长16.2%。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13.3万户,下降27.7%。至9月底,市场主体实有1.19亿户,其中,企业3723.9万户,个体工商户7978.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0.6万户。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持续增加的市场主体对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新设企业户均人数明显增加,就业贡献率再创新高。据国家信息中心对主流招聘网站数据的分析,1-8月新设企业就业贡献率达56.35%,比2018年提高5.37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开展的新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跟踪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微企业户均就业达9.6人,与2016年二季度的户均7.8人相比明显增加。

(二)新设企业结构特点明显

一是所有制结构看,民营企业增长较快新设企业中,民营企业515.6万户,增长9.8%。外资企业4.4万户国有企业0.2万户,同比均有所下降

二是产业结构看新兴服务业和建筑业高速增长。一、二、三产业新设企业11.7万户、94.7万户、435.8万户,第一产业下降7.5%,第二、三产业分别增长9.6%8.4%。第二产业增长较快,主要是建筑业高速增长拉动,增幅达21.7%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设91.7万户,增长17.7%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新兴服务业仍是增长亮点,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05.8%18.3%15.0%

三是区域结构中部地区增速领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新设企业分别为300.8万户、114.7万户、100万户、26.7万户,分别增长6.2%16.3%6.7%4.0%。中部地区增速为全国增速的两倍。分省市看,12个省市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新疆、青海、山东、河南、安徽五省区增速超过20%

(三)注销企业增长规模继续扩大

一是注销企业总量继续增加。近年来,注销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今年前三季度达235.9万户,增长83.9%。注销企业与新设企业的比例达43.5%,比2018年的27.1%提高了16.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简易注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02.5万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程序退出市场,同比增长162.4%,占注销企业总量的43.6%。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

二是第三产业占注销企业总量比重超过80%一、二、三产业注销企业分别7.9万户、33.3万户、194.7万户,占注销企业总量的3.4%14.1%82.5%。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合计占注销总量的60.6%

三是东北和西部地区注销企业与新设企业比例高于其他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注销企业分别为127.5万户、44.2万户、50万户、14.2万户,与新设企业比例分别为42.4%38.5%50.0%53.2%。特别是东北和西部地区比例超过5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北和西部地区企业生成经营面临困难更大

二、竞争执法持续推进,竞争环境稳步改善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强竞争执法,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据国家信息中心对1372万条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网民对市场竞争环境正面评价占比80.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竞争执法力度不断强化。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市场违法行为,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一是加强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涉企收费、医疗服务价格,以及猪肉等民生价格监管,切实减轻企业和民生负担落实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的目标,开展转供电环节电价重点治理,加强水电气暖行业安装收费监管。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大力度规范直销,依法严肃查处传销行为。二是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发布《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等3部规章。立案查处垄断行为案件37件,实施经济制裁2.3亿元人民币。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实施,公布典型案例30。审结经营者集中申报289件。三是加强网络和广告监管。组织开展网剑行动,打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督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落实《电子商务法》。加强广告监管,查处广告违法案件2.5万件。

(二)公正监管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务院陆续就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信用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作出部署,市场监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新型监管机制更加健全。一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布市场监管总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纳入25大类69项抽查事项。23个省份出台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实施办法。二是强化企业年报和信息公示。2018年度企业年报率达91.47%,高于商事制度改革前企业年检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累计访问量1181.1亿次,查询量229.6亿人次。三是加强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至8月底,全国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实有591.42万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实75.93万户,向各部委提供经营异常名录信息1475万条、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115万条。

(三)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是审查效率持续提升。至8月底,消减发明专利审查积压8.4万件,高价值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压缩至20.1个月,商标注册审查平均周期缩短到5个月内。二是专利授权量保持增长。1-8月专利授权量170.4万件,同比增长4.2%。至8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8.1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8件。三是商标注册量高速增长。1-8月商标注册量456.5万件,同比增长57.4%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查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2.4万件,罚没款3.4亿元。举办2019年知识产权局开放日活动,强化中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五是知识产权运用进一步强化。1-8月,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金额923亿元,同比增长24%,质押项目数4525项,同比增长18%

三、市场安全监管和消费维权进一步强化,消费环境有所改善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消费维权,为改善消费环境作出积极努力。据国家信息中心对860万条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网民对消费环境的正面评价达到81.3%,总体保持平稳。

(一)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2%针对民生热点,加强市场生猪产品经营环节监管,检查经营主体1054万户次,查处问题肉品636.5针对社会焦点,加大“保健”市场乱象整治工作力度,立案2.6万件,案值131.5亿元,罚没款8.8亿元针对重点产品,集中整治婴幼儿辅助食品、蜂产品、食用植物油等突出问题。针对重点区域,组织开展校园及幼儿园食品整治联合行动三季度,累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75.1万家次,完成整改19.8万家次,违法惩处力度不断加大。

(二)药品安全形势。药品监管突出严防严管严控安全风险,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一是药品监管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新修订《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为加强药品、疫苗监管奠定了重要法制基础。二是加强重点产品监管。完善疫苗监管体系,开展疫苗生产企业全覆盖检查。加强化妆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完成对26家国内生产企业的飞行检查。开展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依照法规和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强抽检监测。完成国家药品抽检1.6万批次,不合格240批次完成医疗器械监督抽检2748批次,不合格221批次完成化妆品监督抽检10677批次,不合格470批次。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加强中药饮片专项整治,收回、撤销、吊销各类证照333张,立案3244起,移交公安机关83严厉查处假疫苗、非法医疗器械案件药品生产经营环境持续净化。

(三)特种设备安全形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一是加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以电站锅炉范围内管道、大型游乐设施乘客束缚装置、客运架空索道和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等为重点,针对性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二是加强监督执法,检查单位50.92万家,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7.67万份,立案处罚违法行为1.1万件。三是事故数量同比减少。全国共上报各类特种设备事故和相关事故90起,同比事故减少28起。

(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围绕重点产品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发现率为7.9%,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8%一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针对玩具、文具、校服、校园跑道原材料4类产品,开展监督抽查9124批次,查处假冒伪劣产品194批次、三无产品4923批次、危险玩具1062批次。二是开展重点工业品质量安全整治。针对危险化学品、电线电缆等重点工业品,责令974家问题企业整改。开展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检查,责令386家问题企业整改。三是加大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力度。查处问题企业256发现不合格产品416批次。四是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建立80多家行业和区域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部署对273种产品实行重点监管。五是加大产品召回力度。1-8月,召回缺陷汽车158次,涉及446.1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336.70万辆,进口汽车109.49万辆。实施消费品召回202次、487.87万件有效防范缺陷产品流入市场,消除安全隐患。

(五)消费维权形势。以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投诉举报热线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消费维权工作,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得到提升。831日,全国12315统一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获得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据大数据分析,网民正面评价占比达到98.9%全国12315受理投诉220.6万件,同比增长15.4%。其中,办结201.4万件,办结率达91.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0.2亿元,同比增长8.4%。从投诉类型看,商品消费投诉数量多,占51.3%服务消费投诉增长快,增速达20.6%从投诉内容看,质量问题投诉最多,占投诉总量的24.7%,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安全问题投诉增长迅猛,增速达88.0%

在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监管各领域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市场环境中还有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准入不准营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注销环节仍是堵点。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推行一网通办对基层市场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时有发生,假冒伪劣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互联网平台等领域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等新兴行业竞争问题频发,原料药企业垄断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实施有效监管有待探索。行业协会、自然垄断企业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加重企业和民生负担。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仍有不少安全隐患,安全和质量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仍有差距。消费维权难频成社会热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待加强等。

四、做好四季度工作的考虑

做好四季度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照《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确定的重点任务,突出关键领域,抓住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和监管执法力度,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一)狠抓改革措施落地。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及时总结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继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年底前减到5个工作日内。进一步简化企业注销程序,着力破解企业注销难问题。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注册便利化水平,年底前消减专利审查积压10万件,高价值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压缩至17.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期限压缩至4.5个月。落实特种设备监管改革措施,推动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的企业100%纳入年报,电梯责任保险覆盖率达到30%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上市。

(二)坚守市场安全底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突出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节假日等重要时点,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年底前实现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力争大中城市幼儿园和中小学食堂明厨亮灶”+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年底前实现自查报告率100%以上。加快《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配套规章制度的制修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的意见》,加大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力度。继续做好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专项整治、监督抽查和证后监管,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三)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健全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推进以打击假冒伪劣为重点的综合执法行动。加强重点领域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按照国务院减税降费的要求,持续推进涉企收费检查,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推进竞争政策实施,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县级以上政府全覆盖,提高审查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以及网络、广告监管,严厉打击重点城市、重点地区传销行为。

(四)推动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讲话精神,完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抬高质量高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大科学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对产品质量保障措施的承诺公示。加强生产与流通领域联动监管、线上产品与线下产品统一监管。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缺陷产品召回力度,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深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计量国家基标准体系,深化认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

(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围绕节假日、11”等重大消费节点,质量、价格、安全、欺诈等重点问题,加大消费维权力度,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加强消费维权法律制度建设,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尽早出台。完善12315统一平台制度建设,推动各地完成热线一号对外,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使用统一平台。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研究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推进线下无理由退货。发挥消协组织作用,发布消费警示和提示,做好2019年度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活动,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