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沁荣副局长在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发布时间:2015-05-21 10:41

  在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5428日) 

  张沁荣 

  很高兴参加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第四次全体会议。总局党组对风险监控工作高度重视,对风险监测协作网也很关注。这次会议是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质量安全问题被摆到重要战略位置的背景下召开的,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更好地推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更有力地建设好、运行好协作网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谈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成效 

  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起步于2008年,先后经历了基础建设、探索实践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经过七年的磨砺,风险监控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组织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技术支撑越来越强,经费保障得到落实,业务工作逐步铺开,社会影响力开始显现。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系统奋发努力,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在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风险监控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总结前期实践探索和借鉴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年年初总局出台了《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风险监控工作的发展勾画出了脉络和方向。即以消费品为重点,以产品质量中影响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等因素为内容,建立以风险信息采集为基础、风险监测为手段、风险评估为支撑、风险控制为目标的工作体系,形成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这个指导意见突出了消费品安全,突出了问题导向,突出了综合整治,突出了国际接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在这个意见指导下,各地纷纷加强了风险监控制度设计。北京市局吸引律师参与,起草了《北京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山西、辽宁、福建、山东、湖北、海南等省局分别制定了风险监控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四川省局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风险监测流程,山东省局制定了风险信息管理、风险监测、风险处置、专家队伍管理等工作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二是常规工作走向常态化。风险信息集成与共享逐渐深入,全年依托网络舆情监测平台采集风险信息近7万条,依托协作网平台收集到83家成员单位报送的风险信息1.4万条,编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半月报24期、专报156期,所有信息在协作平台上实现共享。各地高度重视风险信息管理工作,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河南、湖南、贵州等省局定期编发信息刊物。风险监测产品和批次数基本保持稳定,问题导向明确,在综合分析舆情报道情况、监督抽查等监管数据和检验机构风险监测建议的基础上,2014年总局组织实施了35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测方案和结果评审实现制度化,专家在风险监测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应急监测流程不断优化,先后组织实施了“小米”移动电源、“华帝”燃气灶、弹簧床垫、电控生日蜡烛、嵊州厨具等5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专项监测,为应急处置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据统计,2014年全国有21个省局组织实施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同时,风险警示实现常态化,从3.15晚会发布激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开始,相继发布了儿童银饰品、移动电源等14种产品风险警示,引起社会反响。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局向社会发布风险警示,北京市局发布《2013年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报告》和《2014年上半年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关键环节不断创新突破。积极推进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在研究借鉴食品、农产品、动植物检验检疫等领域风险评估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方案,制定了专家遴选工作规则,确定了专家委员会架构和专家构成等,为正式成立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奠定了基础;同时,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昌平基地启动了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处置手段,就水泥六价铬和移动电源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向问题产品涉及的所有企业发放了风险告知书,通报企业要求进行整改;会同国务院六个部门召开水泥六价铬风险会商会,研究风险处置的解决措施;初步构建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C-RAPEX),推动建立风险快速响应和处置机制广东省局与内蒙古、上海、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局主动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风险监控技术难题。上海市局等也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处置措施,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系统的共同努力,得益于技术机构的有力支撑,是全体同志积极作为、无私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大家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深化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认识 

  风险监控工作是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开展风险监控工作,不仅仅只是引入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体现与国际接轨,更是产品质量监督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风险监控工作是产品质量监督事业改革的产物。从发展历程来看,风险监控工作起源的直接诱因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总结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教训的基础上,为了真正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真正做到风险防范在先,总局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探索创新一种在监督抽查、生产许可之外的新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方式。在这一背景下,风险监控工作应运而生。 

  第二,风险监控工作事关产品质量监督事业的发展。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强调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突出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简政放权,引入市场化机制。现在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起源于1985年,其理论基础和机制设计源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今,中国市场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很多原来的背景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相关的机制、措施、工作方式也迫切需要改革。风险监控工作的探索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事关产品质量监督事业的发展。 

  第三,风险监控工作是应对新常态下质量安全挑战的武器。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更加体现为效益,必须要向质量要效益。要用质量提升来对冲速度放缓,向质量要资源,以质量作动力,用质量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新形势下出口、消费与质量安全的关系日益密切。从出口来看,非关税措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壁垒,而在非关税措施中,主要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为名义制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在数量、范围和对贸易的影响等方面均远超其他非关税措施。尤其是近年来,以欧盟电子电器设备绿色指令、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批准和限制法规(REACH法规)为代表,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技术性贸易措施,牵动着全球制造业神经。据统计,2013年,WTO成员共提交新制修订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3433件。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更大。据调查,2013年中国有38%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被国外扣留、销毁、退货等直接损失达66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道重要关卡。从消费来看,新常态下,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愈发重要,而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质量安全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02年的77.89提高到目前的83.14,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1994年的69.8%上升到2014年的92.3%。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从人民群众对质量安全的需求和评价看,我国质量安全发展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近3年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一些产品的抽查合格率明显偏低。例如,移动电话、自镇流荧光灯平均抽查合格率分别为71%72%,旅行箱包、信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平均抽查合格率只有64%59%,涉及儿童安全的儿童家具平均抽查合格率只有58%。尤其是近年来,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影响不断叠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消费信心,抑制国内消费潜力,甚至引发消费外流现象。前不久曝出的中国游客出国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就是典型事例。这些都反映了质量安全对于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性。这也给我们质量监督部门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不断创新质量监督手段。从国外经验和前期实践来看,风险监控工作将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三、努力开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新局面 

  新常态给风险监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作为空间。全系统要抓住机遇,推动风险监控工作在新常态下开创新局面、实现新作为。 

    (一)融入大局,在有为中实现有位。风险监控工作要扩大影响、赢得认可,一定要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做到用全局视野来定位,从战略高度来谋划,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有为有位。一要强化大局意识。包括风险监控工作在内的质检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往往容易因此陷入具体的微观事务中,患上“自说自唱”的通病。风险监控工作是一项年轻的事业,在起步阶段就要自觉地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以高站位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二要找准切入点。风险监控工作服务大局有很多很好的切入点。比如,针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可以结合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特别是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建设,开展区域产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把脉、支招;针对消费“外热内冷”现象,可以采取风险监测手段,积极开展质量比对、安全评价等工作,引导消费选购,扶持国货精品;针对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可以提前介入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研判、评估,早发现、早处置风险,为产业发展加油助力;针对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可以加强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提出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等。三要善于展示成果。抓工作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要善于宣传造势、借力推进。要注重从风险监控工作中发现规律性、趋势性的问题,及时上报党委、政府,为决策提供有分量的参考意见和建议。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报情况,促进自律、自查、自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发展。要学会与媒体交朋友,通过媒体发声,向社会展示服务大局的措施和成效。 

  (二)补齐短板,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目前,风险监控工作各个环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环节的做法还不太明确,成为整个工作的短板。风险监控工作要发展,必须补齐短板才行。现阶段来看,应重点突破以下几个发展瓶颈。一要突破风险信息采集瓶颈。风险信息采集是风险监控工作的耳目。耳不聪、目不明,风险监控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当前,风险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依然是网络舆情监测,信息资源相对比较单一,距离风险监控工作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要积极拓宽风险信息来源渠道,尽快与12365投诉举报系统、消协投诉与咨询信息系统、产品伤害监测系统等实现对接,尽可能覆盖主要信息源。要积极转变思维定势,变“一厢情愿”的信息整合为“你情我愿”的信息共享共用,切实提高信息利用率。二要突破风险评估瓶颈。风险监控的对象有很多是标准缺失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安全如何,往往没有权威的检验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就需要开展风险评估。但是从系统来看,风险评估工作总体还亟待突破,很多单位都是直接依据检验检测数据得出风险高低结论,导致风险监测变相成为与监督抽查相类似的符合性判定。风险评估环节不打通,风险监控工作将逐渐失去独特性和权威性。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专家评估和实验评估两种方式,国际相对成熟的做法主要是专家评估。开展专家评估首先是要建立一支权威、广泛、高层次的专家队伍。目前,总局正在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这项工作要加速推进,同时也要提前谋划,考虑好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如何运行,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各地可以借鉴总局的做法,建立健全专家评估机制。当然,也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评估实验体系。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实验室,希望协作网各成员单位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进来,既为风险监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自身发展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三要突破风险处置瓶颈。就产品质量监管而言,不知道风险在哪,是最大的风险;不能及时处置风险,是最危险的风险。风险处置不落到实处,风险监控工作就是不完整的。我们现有的风险警示、风险告知、风险会商、标准制修订反馈等措施,在防范处置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一方面,这些措施本身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总体处置力度还不够。全系统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已有的处置措施,同时积极探索一批新的、力度较大的处置手段,并尝试与召回、执法检查等衔接,切实强化处置工作。 

  (三)强化法治,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现风险监控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作为新生事物,风险监控工作尤其要注重制度建设。主要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从法律层面,积极参与消费品安全立法。针对消费品安全单独立法是很多国家的惯例。目前,总局已经启动《消费品安全法》立法研究工作。在现有的大纲草案中,风险监控制度是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来安排的。《消费品安全法》出台后,将为风险监控工作提供最为直接的上位法依据。因此,大家要积极参与到消费品安全立法中来,努力将好的做法和经验写到法律条文中,上升到法律层面。二是从部门规章层面,加快制定出台风险监控工作管理办法。规章是对法律法规的细化,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消费品安全法》立法程序较多、耗时较长,出台有待时日。在此情况下,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有关条款规定,研究制定风险监控工作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既解决短期法制需求,也为后续消费品安全立法提供更多经验借鉴。三是从工作制度层面,抓紧制定风险监控各个环节工作规定。制定工作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操作规范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实现有序发展。总局已经在今年年初启动这项工作,组织起草了风险信息管理、风险监测、风险处置、风险评估等四个工作规定,并将思路相对成熟的前三个工作规定印发各省局征求意见。下一步,要抓紧梳理各省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力争成熟一个、出台一个。 

  四、充分发挥协作网对风险监控工作的支撑作用 

  (一)要把握好协作网的定位。从协作网的章程来看,协作网的定位可归纳为“搭建五个平台、提升三个能力、打造一个体系”。“五个平台”,就是要将协作网打造成一个风险信息的共享平台、风险研判处置的技术平台、检测资源的合作平台、联合攻关的科研平台、沟通合作的交流平台;“三个能力”,就是要提升质检机构的技术支撑力量、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一个体系”,就是最终要形成覆盖全系统、协同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协作网如何发展,做哪些工作,起到什么作用,都要从这个定位上去把握 

  (二)要真正体现协作色彩。协作网的价值在于协作,生命力也在于协作。一要有协作的内容。不能把协作网仅仅作为成员单位获取风险监测任务的一个渠道,一定要有协作的具体内容。要通过一些具体工作把成员单位凝聚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心力。作为协作网秘书处,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在这方面要多作思考,拓宽思路,拿出措施。二要建立协作的机制。要通过建立机制,保障协作常态化、长效化。重点要围绕“五个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协作机制。要深入调查了解成员单位协作需求,有针对性地搭建协作平台,完善协作机制。 

  (三)要加强工作质量考核。一是风险监测中心要建立协作网成员单位工作质量考核制度。要严格考核评估,奖优罚劣,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重点工作要进行重点检查,结合工作进展及时协调指导。要探索建立成员单位退出机制,对不履行成员义务的,提请取消成员资格。二是成员单位内部要建立风险监测工作质量考核制度。要对具体承担协作网业务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研究制定工作质量与绩效的挂钩办法等,确保相关工作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三是总局要建立工作质量抽查机制。总局要适时对风险信息采集、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实验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有关工作质量进行抽查,通报抽查情况,促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新常态下风险监控工作任务更重,作用更大,前景也更广阔。这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技术机构的积极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牢牢抓住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推动风险监控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