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市场监管部门以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优秀实践案例扫描 - 发布时间:2025-03-06 14:43 信息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2024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行风建设为抓手,聚焦群众需求和社会关切,在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日常监管、创新执法方式、强化信用管理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评选发布4批40件优秀实践案例,充分展现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以创新破难题、以服务促发展的实践成果。
技术赋能:数字监管提效能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破解监管难题,实现精准执法与高效服务。
其中,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并打击食品领域“恶意索赔”行为,累计办理案件7件,有效维护营商环境。上海市松江区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数字化平台,实现“见码抽查”,减少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辽宁省沈阳市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直播执法过程,突击检查民生领域问题,播放量达596万人次,推动监管透明化与社会共治。
专家点评表示,技术赋能提升了执法精准度,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增强了公众对市场监管的信任感。
服务升级:审批流程再优化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简化流程、压缩时限、整合资源。
其中,上海市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信息同步变更,累计办理22万件。湖南省永州市整合10个部门25项许可,实现“一窗受理、一天办结”,群众满意度达100%。重庆市沙坪坝区推出扫码导办、视频教办等举措,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最多跑1次”。
专家点评表示,各地审批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显著提升企业获得感。
信用管理:修复与警示并举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信用预警、修复帮扶,引导企业主动守信。
其中,江苏省南通市对失信风险主体发送预警短信,覆盖5万家次企业,信用修复成功率显著提升。吉林省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信用修复“掌上办”,4.6万家企业足不出户完成信用修复。湖南省对计量失信商户挂黄牌警示,建立先行赔付和退出机制,查处不合格电子计价秤1504台,推动行业自律。
专家点评表示,信用监管既体现包容审慎,又强化约束惩戒,促进市场秩序良性向好。
执法创新:刚柔并济显温度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推行柔性执法、服务型监管,平衡执法力度与温度,拓展企业生存空间。
其中,安徽省对轻微违法企业采取约谈告诫、行政指导,推动合规经营,案件查办量减少30%。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细化自由裁量标准,77.5%案件适用从轻处罚或免罚。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服务融入执法全过程,不予处罚案件增长46%,小额罚款案件增长200%。
专家点评表示,推行柔性执法,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大增强经营信心。
社会共治:多元参与聚合力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引入社会力量监督,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治理格局。
其中,深圳市209名监督员参与暗访、跟班等活动,发现问题547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7万名学生监督员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推动政府投入2.33亿元改造5660家食堂,形成共治闭环。河南省开封市由政府出资,为消费者投保3000万元责任险,覆盖“吃住行游购娱”,赔付98起,破解维权难题。
专家点评表示,社会共治提升治理效能,增强群众参与感与安全感。
行风教育:制度规范树新风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推出行为准则、监督机制,强化队伍作风建设。
其中,湖北省明确“20个不得”负面清单,要求执法人员“亮卡履职”,实现投诉扫码直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陕西省以通俗易懂的规范约束执法行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青海省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办案,破解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难题。
专家点评表示,制度规范与监督机制双管齐下,推动行风建设从“纸面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
编后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行风建设,既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是服务大局的主动担当。从智慧赋能到柔性监管再到社会共治,各地案例表明,唯有扎根基层、直面问题、勇于创新,才能破解监管难题、提升服务效能。这些实践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也重塑了政府形象,为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