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召开的“深化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建设已满两周年。在这两年间,北京市市场监管数字化工作格局基本确立,贯通事前事中事后、覆盖全链条全领域,形成准入、监管、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智慧监管体系。
据介绍,2023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签署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共建协议,试验区正式进入建设阶段。经过两年建设,北京市在集成政务服务、创新监管模式、探索新技术应用、优化服务维权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政务服务优化方面,北京“e窗通”办事服务再升级,在全国首创不用章、不缴照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模式,目前已实现市场监管领域政务服务100%全程网办。服务外资水平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持有“外国(地区)护照”“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等全部6类境外自然人,通过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即可全程网上办理登记注册,外资企业开办从2至3个月压缩到最快当天办结。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全国领先,目前北京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e窗通平台、电子税务局等30余个业务场景和自助服务终端均支持使用电子营业执照进行认证登录。截至目前,电子营业执照累计应用量超2.15亿次。此外,企业登记注册场景智能咨询率先上线,实现企业登记注册业务7×24小时在线智能咨询服务,准确率达90%以上。
在创新监管模式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以科技手段赋能高效精准监管,将现场检查转变为不见面、非接触式监管。截至2025年3月,全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40.9%,实现1682项监管数据跨部门共享共用。健全扫码检查工作机制,自2024年7月1日“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启动以来,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扩大“无事不扰”清单范围,截至2025年3月,全市“无事不扰”企业总量达23.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25%,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为企业松绑减负。
在探索新技术应用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以数字+监管助力平台经济规范发展。通过整合多方数据建立平台生态各层次全息档案,目前系统汇聚数据超4200万条,已构建起全市11个平台系、654个平台企业、819个互联网平台的全景画像。以居民住宅老旧电梯为试点,为每一部电梯赋予唯一的二维码,并搭建“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平台。2024年,北京市居民住宅老旧电梯安全问题的全年诉求量下降34.4%。今年4月底前将实现全市31.6万台电梯“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全覆盖。
在优化提升服务维权方面,2024年市场监管领域12345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首次实现100%。据悉,今年将对北京市12345和全国12315热线诉求工单进行AI智能清洗,对诉求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预警,推动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创新涉企收费哨点监测模式,2024年北京市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引导收费单位向企业退还各类费用6565万元,惠及企业1万多户。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以提升试验区建设成效为目标,协同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加快建设经营主体数字标签管理机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与市场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监管等更多领域形成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为探索市场监管现代化贡献经验,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