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开展质量强链“四项行动”
    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
  • 发布时间:2025-04-22 13:59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深入实施质量强链工作推进质量强基赋能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创新开展质量强基、质量攻关、质量跃升和质量普惠“四项行动”,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质量强基行动方面,《通知》明确,进一步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产业计量服务能力,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动检验检测提档升级。围绕安徽省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确定的19个重点产业链(以下简称“重点产业链”),新建、提升和优化一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能力提升活动。开展重点产业质量诊断,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政策协同;推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建立完善“产业计量特派员”制度,开展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试点。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钢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快计量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计量检测服务深度嵌入产业链发展。开展重点产业链标准需求调查和梳理,打通产业发展的标准堵点。推动重点产业链安徽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研制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支持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引导企业积极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挥标准稳链重要作用。系统梳理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需求和能力供给情况,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支撑服务能力。支持链主企业、科研院所注册成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积极申请CMA和CNAS认可,提升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
  关于质量攻关行动,《通知》提出清晰的路径。重点产业质量强链方案编制单位要主动对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技术机构,对照产业链质量图谱和问题清单进一步梳理排查,聚焦企业有意愿、市场有需求、市场监管系统有资源的质量基础设施领域重大前沿和关键共性问题,凝练提出质量技术攻关任务;持续完善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支持和引导链主企业联合质量技术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新型投入和产出利益联结机制,合力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充分发挥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作用,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积极争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和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技术有突破、经济效益明显的标志性成果。
  在质量跃升行动方面,《通知》提出,发挥质量强国、质量强省领军企业以及中国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在技术、市场、标准、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质量整体跃升。开展链主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核心供应商质量管理诊断评价,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总结提炼一批产业链质量管理优秀模式和案例。以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为抓手,全面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力争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覆盖;发挥质量强县(市、区)产业集聚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区域内产业的质量发展能力和质量治理水平。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素质提升活动,举办产业链质量大讲堂,遴选一批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案例。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活动。有序推进皖美质量在线平台建设,统筹推进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行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推动传统质量工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区域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遴选一批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
  聚焦质量普惠行动,《通知》明确,支持链主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政策解读和宣贯培训,提升重点产业链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举办质量品牌故事大赛、质量创新技能大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发挥各类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作用,组织专家库成员积极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探索推进产品质量分级分类,构建产业链质优产品矩阵,探索破解产品层面的“内卷式”竞争。加强制造业品牌培育,开展“皖美品牌”认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链品牌企业。
  据了解,去年以来,安徽省持续实施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不断优化质量强链工作机制。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实施19个产业质量强链项目,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19个,发动11313家企业参加,共解决质量问题892个。大力支持链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成立质量创新联合体,开展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成立质量创新联合体92个,实施质量攻关项目216个。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质量强基赋能工程列入省政府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强化部门协同和工作联动,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作用,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生态。探索建立质量强链实施效果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对质量强链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动质量强链工作走深走实,进一步推进质量强基赋能工程。